“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们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1月30日,“东湖论坛”生物育种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论坛上呼吁尽快突破瓶颈,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
?
“东湖论坛”生物育种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武汉举行。李思辉摄
“我国生物育种产业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万建民指出,当前,我国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够紧密,部分从事基础研究和从事应用研究的专家“互相轻看”,没能形成互相尊重、有机配合的理想氛围;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我国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但高价值专利与美国相比,差距明显,在一些核心技术上,还受制于人;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与高效协同改良不够,水稻等优势作物全球领先,但玉米、大豆单产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虽多,但育种规模较小,与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很大;种业上中下游街接不紧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尚末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万建民建议从构建新型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原始突破、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着力,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他认为,中国生物育种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科学家大有可为。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严建兵在报告中分享了面向未来玉米育种的几点思考,包括科研模式变革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根据产业需求明确攻关目标,建立基因组育种体系等。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9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参与对话,围绕如何面向世界生物育种科技前沿、国家及我省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如何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生物育种高端人才,进行了交流探讨。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此次论坛由湖北省科技厅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承办,旨在为从事生物育种领域创新创业的青年专家学者搭建平台,通过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捕捉未来生物育种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