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倪思洁 胡珉琦 韩扬眉 李晨 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23 7:26:55
选择字号:
连线新科院士——
当选是对过往的认可,也承载着更高的期待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倪思洁 胡珉琦 韩扬眉 李晨 沈春蕾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有133人新当选为院士。《中国科学报》第一时间连线了5位新科院士,分享他们在得知获选消息后的心情和心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

以后要更加心无旁骛,当好年轻人的标杆

“我刚到家没多久,正在厨房帮太太做饭。”获知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一如往常。他告诉记者,对他而言,当选院士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标准,以后要“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科研”。

“当选院士是对我过去几年或者几十年科研成果的肯定,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取得多么大的科研成就,所以这提醒我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张宏觉得,能够专注科研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平时他就不喜欢“掺和一些与学术无关的事情”,未来也将如此。

张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心无旁骛。“我感觉现在科研环境比较浮躁,年轻人很‘卷’,有些甚至追求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名词创新’。其实我特别理解他们,但这不是做科研该有的样子。”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要当好标杆,为年轻人树立榜样。”今年54岁的张宏受过贝时璋、邹承鲁等老科学家的熏陶,王志珍、陈润生、陈霖、饶子和、阎锡蕴等几位前辈也常提醒他,要关注年轻人、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导向。

“当选院士后,可能受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这更要求我发挥好标杆作用。以前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以后要做出更有创新的工作。”张宏说。

被问及太太对他当选院士的反应,他笑说,太太比自己还平静,就在刚才还喊他过去帮厨。“我晚上可以申请喝一罐啤酒。”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

评院士一事得到国际同行关注

“这是集体的荣誉,也是对我们第四代宇宙线科学家的肯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他看来,宇宙线研究领域是一个大科学研究领域,不是靠某一个人就能做出来的,“‘拉索’已经是一个有280多人的大合作组了,没有大家的努力,‘拉索’是不可能做成的”。

曹臻获推荐院士之事,一直被国际同行关注着。“现在‘拉索’的国际影响力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在国际的各种研讨会上都做过重要的成果发布或宣讲。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国际同行还在等待我们暂时没有发表的成果。”曹臻说。

未来,他有几件“最想做的事”。

一是拓展“拉索”现有的探测能力。“我们计划在‘拉索’上再建32台望远镜,让它有能力识别超高能宇宙线的发射位置,进一步逼近宇宙线的终极答案。目前这件事进展非常顺利。”曹臻说。

二是以国际合作方式在湖底或海底建设中微子探测器阵列。关于来自宇宙的中微子探测对于未来粒子天体物理发展的重要性,国内科学家已经逐渐形成共识。“所以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支持。目前国际合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不过我们也知道,这将是一个超大型的项目,未来的路还很长。”曹臻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

让“小”学科也能有“大”发展

院士名单公布时,因疲劳而身体抱恙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正在从医院回家的途中,家人、朋友、学生获知消息的速度比他本人快多了。而他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群人的“好心情”。

古生物学是地学领域里一个很小的分支,也是冷门分支,即便如徐星这样的古生物学家,也经常会被问到“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的尴尬问题。“我们确实会担心究竟该如何向社会交代这个问题。”为此,徐星几乎在每一次报告的PPT里都会加上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很骄傲的是,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为人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学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同物理、数学、天文等学科一样,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回答最基础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在乎的事情。”徐星说,这次能得到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奖赏”。

而在纷至沓来的祝贺短信中,徐星强烈感受到年轻科研人员对学科和事业发展的期待。因此,古生物学如何与生物学以及地学领域其他分支进行交叉融合,如何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驱动下,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正是他努力担负的责任所在。

除此之外,徐星还特别提到了科学家的科普责任。“在大科普时代,如何把科学更好地推向公众,古生物学者大有可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

是荣誉,更是新的起点

“很多科学家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我能够当选院士,很幸运。”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一种荣誉,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要围绕棉花育种、人才培养、服务产业作出更多贡献。”

棉花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张献龙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他说,我国棉花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棉花生产水平都处于国际前列,但我们的成本投入还比较高,绿色生产也有待提高,从育种到种植再到收购加工等整个产业链,还需要继续努力。

未来,张献龙希望能够在保证现有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实现绿色生产,增强我国从原棉到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绍铃:

当选与否不重要,还得干好自己的活儿

得知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时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绍铃正在实验室里和学生探讨问题。

“其实是否当选不重要,活儿还是照样干。只是以后要求更高了,要为国家的梨产业和果树产业发展作出更多努力。”张绍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希望有一天,‘梨业强、梨农富、梨园美’的‘梨园梦’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

“我这辈子就专注做了一件事——梨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推广。”张绍铃说,“做事情就是要专一和专注,要心无旁骛潜心做研究。我们长期关注梨产业发展,就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另外,他还强调搞科研一定要勤奋、精益求精和勇于挑战。

张绍铃表示,下一步,梨产业发展要在如何培育出突破性品种、保障种业健康发展方面下功夫,着重解决梨产业中的重大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果实品质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他和团队还将继续在梨的新品种培育、果实品质提升和周年供应上努力。“争取做到老百姓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尽可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面对已取得的成果和荣誉,张绍铃丝毫没有松懈。他说:“虽然我国梨研究的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从梨生产大国到世界梨产业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梨园梦’仍需继续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23-11-23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