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11 14:45:27
选择字号:
水—油微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Zare院士团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海洋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揭示了含油微水滴的水—油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水—油微界面示意图。大连化物所供图

通俗来说,当“宏观”的水被“击碎”成微米尺寸的微小液滴时,这种微小的液滴就被称为微水滴。微水滴往往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能”,未来有望为环境、能源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液体燃料的高温燃烧会导致较高的氮氧化物和碳烟等污染物排放,理解微水滴促进燃料燃烧的机理,对克服这些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作中,基于微米尺寸的微水滴存在界面强电场,以及水—油界面存在自发电荷转移的特性,研究团队在无氧条件下构建油水乳液体系。他们利用乳液中稳定存在的微水滴实现低温裂解长链烷烃,制备了氢气和C1-C2能源小分子,揭示了乳液中微液滴的水—油界面存在接触电致氧化还原反应。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气相、质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表征手段,观测到了氢气的生成主要来自于微水滴而非油分子,为微水滴中自由电子的产生和去向提供了新认识。

通过构建微水滴界面强电场,发展低温裂解燃油技术,有望助力液体燃料的清洁化利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3c0744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