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
“科教融合”正在从高等教育阶段向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阶段延伸,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凸显。这一趋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科教融合下一步要怎样走?日前,《中国科学报》对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以下简称教育部教师司)司长任友群、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以下简称中科院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基础教指委)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郑永和,从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出发,共谈新时代科教融合新趋势。
《中国科学报》:“科”与“教”被放在一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念,之后成了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在我国,科教融合也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今,我国科教融合正在从高等教育改革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新趋势?
周德进: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谁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近年来,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置于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唯有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才能为创新人才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正因如此,中科院长期坚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文化,全力实施“‘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和“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
任友群:“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需要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共同回答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冒”出来的阶段,而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期,更不可忽视。在钱老列出的对他影响最大的17人中,北师大附中的老师占了7位。钱老当年主要针对大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来谈,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学也存在重知识讲授轻思维训练、重应试训练轻实践应用的倾向。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有教学中不做实验、应考靠“背实验”的做法。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
郑永和:已有研究证明,如果按照应试模式培养孩子,超过一定阈值,很难让其形成创新思维的脑机制。所以,中国科技界的创新能力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启发青少年的心智,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爱做实验。“科教融合”提前到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质量必然会大幅提升。
《中国科学报》: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又该从哪里做起呢?
任友群:“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建强科学教师队伍、提高科学教育质量,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师队伍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小学阶段,科学教师数量不足、科学教师专职率和专业对口率较低,这些都是制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工作的“切入口”。
郑永和:2021年下半年,教育部基础教指委科学教学专委会调研发现,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薄弱、教育教学支持不足,特别是缺乏跨学科教学、科学探究和项目式教学等培训。我们还发现,大量的小学科学教师是兼任教师,科学教学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这是第一次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制定专门文件,并倡导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我们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科学教师的培养,都不是教育界自身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科技界更加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教育,为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注入更多科技资源。
《中国科学报》:针对科学教师培养的难题,有没有什么解决思路?
任友群: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
一是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供给数量。2021年,全国46所本科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要推动已经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院校扩大该专业招生规模,鼓励高水平师范院校新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同时,扩大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理工科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能胜任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二是优化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科学教育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精神。要着眼科技与教育发展趋势,立足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强化学科横向联系,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加强实验设计与动手能力训练,提升未来科学教师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实践能力。
三是深化协同合作,创新培养机制。要深化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强化教育实践与指导,同时要深化师范院校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中科院、工程院及其下辖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植物园等科普教育基地的协同,支持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等参与科学教师培养培训,整合优质科教资源,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
四是结合教育数字化,助力专业发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稳步推进,教师研修专区也已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科学教师的培养要善用教师研修平台资源,同时注重优质的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资源建设,以新技术持续支持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中国科学报》:在刚刚的对话中,“协同”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在科学教师培养方面,目前科技界与教育界之间是否已经有所协同?
周德进:2022年3月,中科院与教育部召开了会商会议。以此次会商会议为基础,同年5月19日,中科院传播局与教育部教师司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谋划推进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紧接着,6月30日,双方联合向全国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由教育部教师司和中科院传播局共同统筹规划,教育部基础教指委科学教学专委会提供专业咨询与支持服务,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科院各分院及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有关项目组织实施以及数字资源加工制作与汇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参与项目组织实施并为项目实施提供经费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选派参训学员等工作,配合协调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由12所师范大学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11个中科院地方分院共同举办,邀请到包括19位院士在内的上百位科技专家、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授课,通过让院士、科学家参与教师培训,让科学教师走进科研院所等形式,提升科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科学教育实践能力。
此外,我们还共同启动了“特色科学教师研修”试点。首批培训将依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天文台、昆明植物研究所、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围绕生命科学、天文探索、生物多样性、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STEAM教育与重大工程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等不同主题,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科学教师研修活动。
任友群:“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暑期教师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汇聚了大批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包括院士专题讲座等,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专区,支持全国各地大、中、小、幼、职、特各级各类教师学习。为深入推进科教协同,教育部与上述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科学报》:教育部与中科院协同效果怎么样?
郑永和:近年来中科院非常重视协同教育部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2022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教师培训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北京会场邀请到武向平、张双南、韩布兴、胡海岩等院士专家为参训教师讲课。如果没有中科院的协同,我们的科学教师很难有机会集中接受这么多知名科学家的当面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在培训课上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太有意义了,我特别高兴能通过你们为青少年人才培养出一份力!”
周德进:院士等科学大家的讲座让老师们备受鼓舞。比如广州分会场邀请到大家熟悉的钟南山院士,许多参训教师感慨:“没想到钟南山院士会到场作讲座!”长春分会场的主讲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西安分会场的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前校长房喻,都是中科院院士,他们分享的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老师们非常信服。此外,分会场精心挑选中科院的实验室或研究平台,让老师们零距离感受科技力量。
任友群:根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记录,尽管12期培训先后开班,有的资源上线略晚,但2022年暑假期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教师培训资源的访问总人数在八大主题研修中排名第二,且参训教师满意度和获得感评分都是最高的,这充分说明科教协同是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举措,强强联合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中国科学报》:从各位嘉宾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中科院与教育部的协同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那么,这种全新的实践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下一步,中科院、教育部双方又将如何推进协同实践并保证实践效果?
郑永和:“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活动的成功,为未来教师培训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的科学教师培训活动应加强教师培训的顶层规划和统筹协调,建立充分发挥科技界资源服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在组织实施上,实现优质专家资源的共享,完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延长培训时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科学教学专委会将持续发挥专业咨询作用,助力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任友群: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同行同向,开展得有声有色。典型案例如“天宫课堂”的太空授课,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时,以生动的实验和讲授播种科学梦想。三次为孩子们授课的“最美太空教师”王亚平航天员,被推选为2022“最美教师”特别致敬人物,获得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最美教师”证书。
一个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做法,就是建强该领域的教师队伍。科技工作者直接从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时长和覆盖面毕竟有限,我们希望科技界进一步加大面向中小学教师科普的支持力度,将其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培训,提升在职教师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师范教育,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教师。我们能不能给予每一名师范生亲眼见到院士等科学大家、亲耳聆听大家讲科学的机会?为每一名科学教师提供与科学大家交流的机会?在名师名校长、地方教育局长等关键人群的培训中,也应该加入与科学素养提升相关的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推动科技工作者关心并参与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让科技界的教育资源成体系、持续性地参与到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中,让今天的科学家通过助力教师科学素养提升,支持未来更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周德进:国家近年来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科普经费投入、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场馆建设等都有非常大的提升。任司长刚才提出,怎么让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面向教师,这对我们是个很有意义的命题。面向教师的科普与面向学生的科普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不只通过知识介绍、现象展示以激发兴趣,更需要结合科学教育教学需要,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本质、吃透知识要点,拓宽专业视野、训练科学思维,结合生活思考、提升实验能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延伸指导的专业水平,做到能教科学、会教科学、教好科学,才是真正“授人以渔”。
我们不仅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关心、参与教师教育,更要提升科技工作者开展教师培训的能力。同时,鼓励科技工作者协同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发科学教育教学资源,也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基于既有的实践经验,与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全力配合、共同做好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工作,从根本上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科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