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5 15:16:23
选择字号:
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噪声治理”:
掌握噪声控制核心技术,建设“宁静中国”

 

“近十年来,噪声污染投诉量平均占居民环境投诉总量的38%以上,在某些城市甚至达到70-80%,这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提高。”近日,在第S66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田静指出。

他表示,噪声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核心装备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久攻不下,严重影响了装备性能和发展水平。同时,科技研发投入分散、各自为战,研发应用模式治标不治本。

如何创新发展噪声科技,建设“宁静中国”?会议现场,专家们展开了讨论交流。

治理噪声污染首抓“量大而面广”的问题

当前,随着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更高。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噪声处处长司毛玉如指出,“噪声污染已成为我国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急愁难盼’。”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噪声污染治理。今年6月5日,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这对噪声污染的监测评价与标准制定、主要噪声源分析治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会专家认为,治理噪声污染,首先要抓“量大而面广”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鸣笛声、尖叫声这类高频刺耳的噪声很少,大多以500赫兹以下的低频噪声为主,比如人员跑跳的咕咚声、家具推拉的摩擦声、睡觉时外界的轰轰声等,目前缺乏有效的控制办法。”田静指出。

因此,如何寻找低频噪声源,寻找能够阻隔它的声学超材料、智能材料,是目前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会上,田静提到,“最近有做某类发动机的技术人员找到声学所,希望解决燃烧不稳定带来的疲劳问题,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曾遇到过此类情况,到现在新产品遇到的仍是老问题。”

他认为,噪声控制中的另一挑战是改变分散投入、各自为战,举一不能反三的技术研发应用模式。

与会专家表示,在噪声评估与监测方面,也亟待完善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技术规范与测量标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温香彩指出,每年的噪声监测数据,依赖于随机选取的10分钟测试时间,声级计测得的网格中心点噪声情况,这无法反映真实的声环境。

“我们希望,争取用10-15年的时间,充分掌握噪声控制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噪声源辐射噪声降低10分贝以上,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社会发展模式。”田静说。

噪声影响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噪声带来的最大困扰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在工业制造领域,其危害却不止于此,它还影响着性能稳定性、产品竞争力等,甚至是其决定因素。

会上,田静提到,“多年前马大猷先生曾说,‘高速铁路之所以跑不起来,主要是噪声和振动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快速发展起来’。”

“比如车下的某类关键设备,高速行驶带来的持续振动会使其产生疲劳损伤,导致失效甚至断裂事故,目前它的寿命仅有预期寿命的1/3。而为了延长其安全寿命,节省经济成本,就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田静对《中国科学报》说,再如刚才提到的某种发动机,噪声所产生的的疲劳也会破坏发动机核心部件,导致严重事故。

另一方面,噪声带来的产品竞争力问题也不容小觑。“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制定新的行业噪声标准、设立技术门槛,如飞机、舰船等重工业产品和生活家电日用产品等,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我们的产品就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田静表示,也是因此,我们众多装备设备的核心部件还必须依赖进口。

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所长、教授蒋伟康认为,生活家电是我国出口竞争力最大、发展最好的产业之一,可以设立更高的技术指标来引领行业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话语权,以获得更高的溢价权。

与会专家呼吁,系统梳理噪声污染相关技术与产品标准,明确主攻方向,支持开展突显中国优势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制,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噪声技术标准体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