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河 丁一鸣 刘爱华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9/5 9:00:52
选择字号:
中国科大:
为青年人才提供足够的“试飞”天空

 

“嫦娥”揽月,“墨子”升空,“天问”探火,“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前沿的诸多“制高点”上,写满了中国科大人的名字。

他们中,既有海外留学归来的赤子,也有本土高校成长的精英;既有领跑世界的著名科院院士,也有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多年来,中国科大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精准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澎湃出原始创新的动能,逐渐构筑起科技人才的高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

32岁出任“墨子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创新的最佳年龄是25岁到45岁。对青年人才委以重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很普遍。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中国科大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96人,在2840人的教师队伍中,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高达74%。

2012年年初,陈宇翱追随导师潘建伟,回到母校中国科大,开启量子科技筑梦之路。此后的10年间,这支量子“梦之队”在潘建伟的带领下,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向世界彰显了量子科技的中国力量。

2013年,32岁的陈宇翱出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助理,全心投入到“墨子号”的研究工作中。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开启星际首航。2017年,陈宇翱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同事一起承担的国家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式开通并交付使用。当前,由“墨子号”和“量子京沪干线”构建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青年人才更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中国科大校长助理、人力资源部部长邓建松说。

多年来,中国科大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要,通过探索设立青年创新重点基金、创新团队培育基金、原创探索类基金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支持年轻人才“甩开膀子”大胆创新。

2020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两年后,中国科大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在研究院支持下,85后教授徐集贤承担了“揭榜挂帅”攻关项目“下一代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科大鼓励年轻人‘揭榜挂帅’,‘揭榜’的榜单来源于产业运行、企业发展中的真问题、真需求。”学校在方向引导上给予的精准帮助,在团队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支持,让徐集贤感受颇深。

就在不久前,徐集贤团队在钙钛矿光伏研究方面的成果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为“下一代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持续探索下的最新成果。

兼顾“推出去”与“引进来”

如何为“好苗”持续输入养分,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学生时代起,王奉超就致力于“固液界面纳米力学和限域传质”的研究。2012年,从科院力学所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母校中国科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校工作。

科学研究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站位。王奉超分别于2016年、2017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两次访学经历,让王奉超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激发了科研灵感和创新动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的合作。

积累与合作迎来了收获。王奉超团队与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团队合作,在纳米限域毛细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成果于2020年年底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王奉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科大‘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为促进青年教师与世界顶尖学术团队的合作,中国科大兼顾“推出去”与“引进来”: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多渠道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去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研修;建立“国际访问教授”计划,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短期交流访问,加强与校内青年教师的科研合作。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术上的硬件支持,也需要环境上的软件支撑。前段时间,王奉超报名参加了由中国科大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共同举办的“众言沙龙”活动。

作为中国科大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之一,活动现场,学校领导和学术大咖们分享经验、展示成果,与青年教师们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人才服务的“科大速度”

在刚回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曾杰就感受到了“科大速度”。

回国之初,由于自己的实验室还在装修,曾杰向学校申请了临时性科研用房,学校根据现有的闲置空间在一周内便做出了安排,问题迎刃而解。当时,配套的科研经费还未划拨到位,曾杰正在搭建的“费托反应催化平台”急需经费,学校灵活的借款程序让经费很快有了着落。正当曾杰为如何给新成立的课题组招生犯愁的时候,学校相关部门立即帮助曾杰与各学院班主任取得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与交流活动,吸引到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的加入。

前段时间,曾杰的实验室由于科研需求要采购大型耗电设备,可实验室不能满足电力需求,曾杰找到学校相关部门。两天内,学校就对实验室进行了电力改造,问题得以解决。

“没有学校在空间、经费、招生、后勤保障上的全力支持,我和团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多年来,曾杰带领团队重点攻关二氧化碳催化转化这一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世界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的新机制,通过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为甲醇,找到了一条区域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此外,曾杰团队还开发出独特的固态电解质反应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辟出“二氧化碳电解耦合合成生物学”制备食品分子新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脂肪酸等食品分子,开启可再生电力驱动农业革命的可能性。

老师们安心“沉下去”,创新指数才能“提上来”。为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科大坚持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协调会议,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对科研人员没有死板的考核指标,而是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进行3至5年的阶段性工作汇报。中国科大始终注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表示。

(本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 本报通讯员 刘爱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