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依晨 戴年华 卢萍 翁晓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2/9/4 17:41:28
选择字号:
江西大鲵如何科学保护?专家来支招儿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江西省科学院等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区域重点项目“鄱阳湖流域山区水系分布的大鲵种质资源调查及保护创新研究”课题组,基于江西省靖安县潦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家水发现的纯系大鲵野生种群,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认定其为另一大鲵新种——江西大鲵。至此,我国大鲵属有效物种数增加至三个,分别是:中国大鲵、华南大鲵和江西大鲵。

记者获悉,江西大鲵在江西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的野外种群数量还是偏少、相对孤立以及栖息地生态环境胁迫等变得岌岌可危,亟待制定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提高对江西大鲵野外种群的有效保护。纯种江西大鲵的发现为我国大鲵的保护带来了希望,继续加强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举措,将有助于避免此类物种在被科学认知前走向灭绝。

这些新的研究为科研人员了解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也对当前大鲵现行的保护对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这些分化的地理支系应作为不同的物种看待,那么这些物种应该如何从形态和分布上进行认定,过去基于单一物种的所有保护管理措施又该如何调整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当前有关物种分化的结论又似乎和人工养殖中发现的种群间遗传渗透现象有着一定的矛盾,因为遗传渗透背后意味着不同支系之间可能并无生殖隔离。

大鲵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种质资源,对其物种保护是所有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的保护却面临困境。一方面,由于20世纪以来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下降严重亟须加快种群的有效恢复;另一方面,由于人工养殖背景下的跨区域引种和流动,以及以人工养殖为来源的无差别野外人工放流,导致当前一些区域的野生遗传种质不再和其原始的地理支系相对应。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考虑新的研究中所揭示的物种分化问题,在保护中应尽可能保持其遗传种质的纯度。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给我国大鲵未来的保护方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继续加大对大鲵保护问题的科学研究,基于实质数据和研究结论来制订和完善科学的保护方案将在未来的大鲵保护中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

专家发现,大鲵是两栖类的重要旗舰物种,但关于大鲵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栖息地保护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匮乏。例如,野外调查发现,在17℃-22℃的温度范围内,大鲵的分布和活动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大鲵倾向于较低温度环境的生态学机制是什么?其生理学上相应的分子机制和代谢响应是什么?包括栖息保护与生态恢复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便为大鲵保护提供更为丰富的基础科学资料。

据悉,在物种和栖息地保护方面,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专家呼吁要加大执法和科普宣传力度,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大鲵资源的破坏。针对有些保护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对近年来通过标准调查法发现大鲵的保护区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在现有大鲵种群数量较多的保护区内严格管控或取缔一些旅游活动,并严格禁止捕鱼、采砂等行为。针对气候变化可能对大鲵造成的影响,要根据物种分布模型结果识别保护空缺,调整保护区等。在管理对策方面,建议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中继续维持大鲵现有的“极危”状态,将江西大鲵增补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此外,专家还建议在大鲵的增殖放流、救护放生和监管方面,一是加强大鲵种质资源管理,各大鲵养殖场应建立清晰的遗传资源图谱;二是规范增殖放流程序,开展大鲵的增殖放流前,务必明确其遗传背景,实行就近放流;三是加强增殖放流的栖息地评估,促进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野生大鲵种群的恢复;四是加强大鲵野外种群监测,采用e-DNA等技术摸清现有大鲵分布区,进而科学指导增殖放流。

最后,鉴于大鲵存在多个遗传单元的情况,专家建议大鲵的保护以各遗传单元为单位,摸清各地的大鲵具体属于哪一个遗传单元,然后再开展相应的保护活动,如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殖、种群复壮和人工增殖放流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