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科大(广州)即将开学: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助力大湾区发展 |
|
在广州南沙庆盛枢纽,被称为“港科大2.0”的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广州)即将于9月1日正式开学,500余名学生将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从2019年9月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到如今迎来首批新生,短短3年时间,港科大(广州)便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港科大(广州)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广州第一所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南沙区内的第一所高校。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位于广州南沙的港科大(广州)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它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未来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基地,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智慧源泉。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则表示,港科大(广州)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示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广州高等教育布局,有力带动广州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科研成果、产业信息等重要发展要素更加充分的流动。
筹建近3年、建设20个月
据南方日报报道,创立于1991年的港科大,是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创办的大学,也是一所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相比于其他高校,港科大建校至今仅30年,而其全球排名节节上升,成为被世界认可的年轻大学。
此次,港科大为什么选择落户广州?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区域内形成了先行先试、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资金及其他要素。粤港澳大湾区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要素于一体,为“港科大2.0”推动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和环境。时光回溯,从获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到迎来首批新生,港科大(广州)仅仅用了3年。
2019年9月,港科大(广州)获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正式开工;2020年11月初,在广州市南沙区庆盛区块,港科大(广州)的校址打下第一根桩;2022年6月29日,教育部宣布批准正式设立港科大(广州);2022年8月20日,港科大(广州)迎来首批学生报到注册。9月1日,港科大(广州)将正式开学,共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
这份高效背后,离不开广州相关部门的充分支持与保障。
广州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表示,南沙区成立了南沙开发区管委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校园建设指挥部,开设审批程序绿色通道,克服项目体量大、工期紧迫、疫情反复以及极端天气等重重困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条不紊按照各节点目标顺利推进。
历经20个月紧锣密鼓的建设后,校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表示,广州将全力推动二期校园建设工作,对学校的后续办学经费也将积极予以财政支持。
如今,坐落于南沙区笃学路1号的港科大(广州),在大湾区中心的“中心”熠熠发光。
走进港科大,象征着时光流逝的“红鸟日晷”雕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它是港科大的标志,将日晷——人类最早的科学发明之一作为设计蓝本,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代表着港科大的创新与进取精神。
整个校园延续了香港清水湾风格,建筑轮廓主要以椭圆形线条与非规则矩形为主,整体色调以大面积的白色和黑色点缀为主,教科研楼与空中花园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就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园景。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结合自然景观与建筑,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节能、环保的关键性前沿技术,致力于将校园打造成为绿色、智慧、“碳中和”的新标杆。
此外,宽敞明亮的宿舍环境、美食丰富的食堂让网友直呼港科大(广州)已升级为最新的“梦中情校”。
全面采用“模块式”课程超市
不止于此,港科大之所以受众多学子的青睐,还缘自其雄厚的综合实力。
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2022年度全球国际化大学榜单,港科大排名第3位、亚洲第2位。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香港科技大学2.0”将推进世界高等教育界前所未有的范式改革,为人类社会作出独特贡献。
倪明选认为,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香港科技大学2.0”的回答是,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尖端人才;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领军人才。
据广州日报报道,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将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开展合作,两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地位平等。两校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此基础上,港科大(广州)还在人才培养范式与教育理念上改革创新。
学科方面,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所有学科互不重叠。港科大下设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个学院。在这种传统架构下,实现学院之间的互相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港科大(广州)在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主打交叉学科,发展全新的学术架构。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港科大(广州)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革新性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培养,倪明选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能创造问题、找出问题,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港科大(广州)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全面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不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学习路径,师生共同详细记录学生的选课和个人发展水平,以记录教学效果,从而赋予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的权利。
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多序列的教师聘用和发展路径。学校设立的教学科研、教学、研究、工程师等序列的发展路径,支持不同背景、经历、专长的教师发挥所长,在融合学科的科研、育人方面协同互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始于颜值,忠于才华。”来自四川德阳的肖诗诗这样形容自己选择港科大的理由。8月20日,港科大(广州)迎来首批新生报到注册,肖诗诗是当日首名完成注册的学生。肖诗诗本科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工程系,对于接下来在港科大(广州)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以后能够像红鸟一样展翅高飞,在这两年里勇敢做自己。”
肖诗诗说,她的意向是信息枢纽,想从事关于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毕业后学校的选择也非常自由,可以选择继续科研也可以灵活就业,大湾区的发展有目共睹,如果以后有机会,也愿意留在广州,“扎根在这里,建设在这里。”
港科大(广州)让更多人才汇聚大湾区,让青年梦想从此起航。
在8月15日召开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表示,港科大(广州)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将为港科大(广州)争取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港科大(广州)的建成办学,对南沙来说意义非凡。两个月前,这里被定位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南沙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造高等教育开放实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的目标。
对此,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爽曾公开表示,广州将以港科大(广州)为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示范推动《南沙方案》相关任务特别是涉教育举措的落实落地;将以港科大(广州)的设立为契机,不断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总结新经验,继续引进港澳优质高校、国外知名高校来南沙合作办学,深化高等教育开放与合作办学,全力支持落地南沙的高校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港科大(广州)的落成,将是南沙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港科大(广州)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是《南沙方案》选取的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地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交会点,从庆盛高铁站乘坐高铁至东莞只需9分钟、至深圳21分钟、至香港西九龙35分钟。广珠澳高铁建成后,庆盛将成为内地唯一高铁同时直达港澳的区域。这里还将利用“南沙土地+香港经验”,规划建设1.63平方公里地块的粤港深度合作园港式社区。
此外,借助港科大(广州)落户机遇,南沙将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港科大(广州)的正式设立,对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8月15日召开的双统筹系列发布之港科大(广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爽如是说。
陈爽提到,广州将给予港科大(广州)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享受与市属高校同等待遇的基础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将给予重点支持,并给予学校在人员聘用、学科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广州将积极为港科大(广州)争取更大更灵活的招生自主权,特别是争取面向港澳学生的多种类型自主招生政策,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学生在大湾区就学。
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将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一批港澳优质高校加快推进来粤办学。其中,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日前已获批筹备设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南沙方案》擘画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变成美好现实。屹立在南海之滨的“港科大2.0”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点燃新引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