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2/8/20 20:47:12
选择字号:
包揽物理奥赛世界前五!中国队领队:我曾连题目都读不懂

 

文|《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田瑞颖

在南开大学,有一支队伍用10年坚守,培养了30名国际物理奥赛金牌队员,4个世界冠军。

不久前的第5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五名队员发挥格外出色,不仅全员夺金,还包揽世界前五,获得总分、理论、实验、团队各项第一。

宋峰是这支中国队的领队之一,这是他第六次担任此角色。今年55岁的宋峰,是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曾任两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常委

宋峰坦言,今年是他带队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那么,中国队今年为何发挥如此出色?这支教练队伍为何多年坚守?奥赛在中国的发展又有怎样的规律?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宋峰。

获奖学生与部分老师合影

十年坚守

《中国科学报》:你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担任物理奥赛领队?

宋峰

2010年我担任天津市物理学会秘书长,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天津市的中学生参加物理奥赛。第二年,我又担任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常委,就更深入地参与到物理奥赛工作中了。

当时有个约定俗成的机制,就是若干个大学每四年轮流负责培训选拔物理奥赛选手,并带队参加亚洲和世界奥赛。2012年起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物理学会负责,我也很自然地承担了领队的任务。

《中国科学报》:你为什么多年坚守物理奥赛培训工作?

宋峰

这是一件为国争光的事,是国家需要我们做的事。

其实,做下来会发现,跟这些优秀的学生共处非常有意义。他们身上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执着甚至于固执的精神也感染着我,促使我不断做得更好。确实如古人所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

说实话,我刚开始参与时,好多奥赛题目几乎都读不懂,比看文献难多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从其他教练和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积累了很多经验。

《中国科学报》:怎么平衡科研、教学与物理竞赛?

宋峰

我经常说打奥赛最重要的就是“快”,虽然这项工作占用了不少精力,但也促使我效率变得更高。而且竞赛和科研是互通的,有些方法论可以互相借鉴,竞赛教学还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些问题。

宋峰

获胜“密码”

《中国科学报》:中国队今年的成绩为何这么好?

宋峰

首先是今年的考试更侧重理论,不需要亲自动手做实验。物理奥赛分为实验和物理两部分,今年全部改为线上,尤其是实验采用电脑虚拟仿真形式,这对理论要求更高,而中国学生历来理论水平比实验动手能力强,刚好是扬长避短。

第二是今年的题目比较难,中国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历来不怵难题。对于难题,我们知道门在哪里,可以进去扑腾,其他队的很多队员可能还不知道门在哪里;而对于简单题,大家都知道门在哪里,反而展现不出优势。

第三是我们有一个经验丰富、能力强、齐心协力的团队。南开大学和物理学院对奥赛工作非常重视,十年间共有六次承担这项工作,每年都要组织三四十位老师参与奥赛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竞赛期间,我们有十几位老师共同奋战,而这些工作在以前出国参赛时只能靠三四个老师来完成。而且我们还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氛围。

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学生的能力很强,并且非常努力。他们的中学教练已经帮他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因疫情封闭培训的三个多月里,他们依然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不忘记初心,不骄不躁,执着坚定,这是获胜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因为疫情,今年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躺平”了,但是中国队的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好成绩。

宋峰与部分团队成员

《中国科学报》:中国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什么相对较弱?

宋峰

这与目前我国物理教育的现状有关。我们的高考只考纸上的实验,很多中学也把实验砍掉了,顶尖的学生本来还能通过竞赛做实验,但很遗憾现在国内的物理竞赛也取消了实验动手操作环节。

物理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很重要的。我们有老师对入校新生做了一个调查,竟有一半没见过游标卡尺。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如果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意识都没有,到后面再培训,难度是比较大的。应该在世界观形成、学习能力最强的中学时期,就灌输理论离不开实践,科学不是纸上谈兵的观念。

奥赛“冷”了吗?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参与物理奥赛是否过热?背后原因是什么?

宋峰

现在不是过热,甚至可能说有点冷。

物理奥赛在1986年引入中国时还是一个小众活动,先在北京、上海等地做试点,慢慢发展为全国性的,但整体规模并不大。

直到国家出台了自主招生、保送等政策,很多高校发现,通过物理奥赛进来的学生确实能力很强,基础知识扎实,也能吃苦,因此希望保送的名额多一些。曾经一度通过物理竞赛获得保送的人数达990人。当时只要在省级赛区拿到一等奖,就可以保送到名校。

那一阵的物理奥赛确实是过热。2014年,国家大幅缩减奥赛保送名额,从近千人减至50人,这对当时的奥赛是很大的打击。但很快大家又发现,虽然不能保送,但还可以走自主招生这条路进入名校,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在各个大学都很抢手,所以奥赛又进入了过热的阶段。

2020年,国家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其中一个“敲门砖”就是获得全国决赛银牌及以上,但审核更为严格。强基计划是8年一贯制,目标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人才。所以奥赛今年至少比去年回暖了一些。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物理奥赛成绩优秀的成员是否有地域特征?

宋峰

从这些年进入国家集训队和国家队的成员来看,像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河北的比较多,广东、四川等省也不错。

目前,通过高考进入名校难度大,至少竞赛可以多出一条路。但也与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和民风有关,有些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可能觉得只学习高考知识“吃不饱”,想多学一些。

另外也与当地学校、家长对竞赛的认知有关系。比如北京,高学历背景的家长很多,家长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认为竞赛能锻炼能力,提高效率,所以也做得很好。

《中国科学报》:学生应该如何平衡物理奥赛和高考?

宋峰

奥赛适合那些学有余力,愿意给自己加压,希望通过竞赛开拓眼界,提高效率的学生。如果学起来很困难或者不愉快,不能全面发展,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学。

实际上,竞赛除了带来升学方面的好处,更大的好处是可以提升很多能力。我一直认为,竞赛和高考(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可以是矛盾的统一面。

搞竞赛,确实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得其他课业的学习时间减少。但是通过搞竞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思维能力、合理安排计划、掌握更多知识,能够高屋建瓴,这些对于学习各门功课都是很有用的。

我经常跟学生、家长和中学校长们交流,为了搞竞赛把其他课荒废掉是不对的。排课表时要统筹兼顾,哪怕到比赛最后几天,每天只学半小时的语文和英语,都要坚持下去。

就算参加竞赛没有取得好成绩,至少学会了如何提高效率,学会了吃苦。效率高就能看更多的书,能吃苦就可以啃更多难啃的骨头,这是终身收益的。

《中国科学报》:打入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

宋峰

一是性格坚强,但不狂妄,能“听话”。比如有些实验,学生已经做了很几遍,你让他再做,他不会说我做地烂熟了不想做,不但能一丝不苟地做,还能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二是全面发展。他们其他科也学得很好;三是时间规划得特别好,而且非常努力;四是家长支持。孩子能走多远,就支持他们走多远,不拖后腿。

实际上,能进入全国决赛并取得好成绩的,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手更多。也就是说,打竞赛确实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我们坚信,任何地方都有适合搞竞赛的学生,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竞赛来提升能力。

《中国科学报》:中国的物理奥赛在国际上是什么位置?

宋峰

中国在国际物理竞赛上可以说是顶尖水平。有人说中国的物理学科在国际上没有排在最前面,实际上,一些顶尖物理科学家不少是华人。改革开放后,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人出国后留在了国外,但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我相信,他们在物理领域一定会做出贡献的。

《中国科学报》:有些物理奥赛出来的学生并没有做科研或教学,而是进入计算机、金融或其他行业,你怎么看?

宋峰

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但我觉得也很正常。

首先物理学是一个基础科学,可以也应该为各学科、各行业服务。不能要求学物理,就必须一辈子教物理或搞物理研究。

另外学生的选择往往具有时代烙印,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其实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在为社会做贡献就可以。但也希望他们不忘初心,在有所成就时反哺物理基础教育和研究。

而且我也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会有更多人坚持钻研基础学科领域。像现在的强基计划,也是鼓励重视基础教育,培养能踏踏实实坐冷板凳,愿意为基础教育奉献终身的人。

7月17日,国际物理奥赛成绩公布之际,宋峰提笔作诗:

七律·奥赛喜获全金

数日通宵苦议题,

一周贯力勉爬堤。

神州后盾坚心志,

奥赛金牌映国旗。

天下英才年少出,

春风白马月光骑。

疾行万里东方路,

莫忘三寻故里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