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19 20:35:21
选择字号:
安大简最新成果:可能发现目前最早《论语》文本

8月19日,《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举行。据悉,“安大简”第二辑包括《仲尼曰》和《曹沫之陈》两篇重要文献。其中,《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

或发现目前最早《论语》文本

《仲尼曰》共有整简13支,简长43厘米、宽0.6厘米,两道编绳。没有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面存有编号,特别有意思的是,有3支简的背面有字迹,其中第12简简背抄有17字,与正文内容无关,很可能是习字所致。

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因此,简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简本的发现,对于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简本与今本文字存在差异,可见今本经过后人润色修饰。 今本《论语·雍也》作:“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简本作“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 与简本相比,今本以“贤哉回也” 开头,并通过首尾呼应的设计达到文气贯通、强调主旨的表达效果。今本“一瓢饮”与简本“一勺浆”所指是有所差异的,“瓢”比“勺”要简陋, “饮”比“浆”更普通,再加上“在陃巷”,可谓是极尽式地描写物质生活之贫乏,反衬出颜回精神世界的富有。仔细品读“回也不改其乐”与“己不胜其乐”,其意味大不相同: “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重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承受别人的快乐”则是强调对别人价值观的不认同。

其次,简本所记的一些孔子言论在后代传世文献中被误记为他人的言论。如《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说苑·敬慎》第九章 “大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都记作出自曾子之口。这句话也见于安大简,明确是“仲尼曰”,只是前半句内容与传世文献所记相反,作“华繁而实厚”。看样子,后代不仅改了名言的出处,还改了名言的内容。

最后,夺人眼球的是简文文末记有“仲尼之耑语”。“耑语”可能就读作“论语”,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论语》之名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颠覆了《论语》之名始定于汉代的主流观点。

两篇《曹沫之陈》参照可复原完整文献

安大简《曹沫之陈》记载鲁庄公与曹沫的对话,内容涉及当时的军事、政治观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学文献。

原有46支简,实存44支,缺2支。简长48.5cm、宽0.6cm,三道编绳。简首尾留白,只有15号简顶格书写,很可能是因脱文而后补写造成的。简背有划痕和文字,或存一字或存多字,多与正面简文内容相关,可能是正面简文某字的注释也或是简文主旨的概括。

早在2004年公布的上博简第四辑中也收录有一篇《曹沫之陈》,根据安大简的内容正好可以解决上博简相关简文的编连问题,将两篇简文相互参照可以复原出一篇完整文献。

安大简《曹沫之陈》与上博简是同一篇文献的不同抄本,两个抄本之间存在很多异文和用词上的差异,为一些楚简疑难字的释读提供重要参考线索。比如简15的“角”可解决上博简“?”的误释问题

特别有趣的是,上博简的“天下丌志,者寡矣”,在安大简中作“天下起之心,者侯寡矣”。上博简脱“侯”字,“志”字可能是应作“之心”二字来用的,其下有可能是漏写了“合文”符号。由此可见,脱文字、漏符号等在传抄古书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据悉,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是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珍贵楚简材料,时代为战国早中期,保存状况良好,内容全是古书。学界一致认为“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2019年9月21日,“安大简”第一辑正式发布,报告包含了58篇《诗经·国风》的内容,作为战国早中期的抄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诗经》版本。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表示,“‘安大简’第二辑报告的公布,为古文字学、汉语史、思想史和古文献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了新材料。随着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两篇文献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