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22 16:34:22
选择字号:
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
守护“特病”患者

 

编者按: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非比寻常,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我国上海、北京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广大医生、护士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几天前中华护理学会举行的“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向全国500多万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他强调,“凝聚护士力量·守护人类健康”主题,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一心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为实现 “动态清零”目标,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不畏艰险、奋力苦战,护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科协网开设“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栏目,记录支援社区核酸检测和急诊、血液净化、心血管、儿科等基层护理工作者,奋战抗疫一线,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的感人故事。逆风而行,满腔热忱,不负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汇聚起500多万护理工作者坚守一线、抗疫到底的坚强决心,凝聚成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手套和面罩、穿梭于机位间调试透析机,消毒透析床……4月30日清晨6点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血管通路小组业务骨干陈秋馨和战友们就忙碌了起来。

为了维系尿毒症患者的生命,这波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陈秋馨已在医院驻守了两个多月。

患者等不起,透析不能停

自从上海新冠疫情卷土重来,部分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因发现阳性病例或者密切接触者不得不被按下了暂停键,一些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变得困难起来。

然而尿毒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了维持生命,必须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如果不治疗,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尿毒症患者等不起,血液透析不能停!

如何守住这一片净土,保障患者按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所有医护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疫情防控和治疗压力。透析、通路维护、随访,在疫情之下也显得尤为艰难。

为防止院内出现大规模交叉感染。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加强治疗前的医护人员防护和透析设备的消毒,把风险排除在血透室外。尽管这让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血透室内的工作时间延长到6个小时,但看到每位患者安全完成透析后,她们感到再累也值得。

透析通路的“守护女神”

4月30日一早,陈秋馨一如既往地熟练穿戴好所有的防护装备,快速检查确认着装,转身走进了血液净化治疗区,一天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陈秋馨正在做穿刺。中华护理学会供图

这天,病房里来了一位97岁高龄的余爷爷,他左上臂高位内瘘,穿刺段血管内径仅4.1mm,且距皮深度大于6mm,属于疑难高危内瘘。以往,医护人员应用便携式超声引导穿刺,操作驾轻就熟。而如今,厚重的防护服加身,护目镜被汗水模糊了视野,戴了双层手套的手早已麻木。以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穿刺,现在需要躬着腰、仔细再仔细地花费数倍时间才能完成,一切操作变得难上加难。

为了避免内瘘穿刺并发症、减少手术干预几率、保障通路安全,陈秋馨勇挑重担,“放心、让我来”,她的这句话让患者和小伙伴们像是吃了“定心丸”。

为了顺利完成治疗,陈秋馨穿刺前屏气凝神、反复摸索,治疗后对患者声声叮咛、细细查看。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类似这样的高危疑难内瘘还有很多例,她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守护了患者的生命线。

更让人揪心的是,部分患者由于疫情封控被迫在外透析,陈秋馨率先紧急建立患者沟通群,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线上通路跟踪随访,解答患者疑问,反复嘱咐在外透析的注意事项。而当患者回归中心以后,陈秋馨总是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通路评估,检查确认穿刺点、查看是否有感染等通路并发症。

为人先、挑重担,这已是陈秋馨的工作常态了。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医院里奋力救人,与时间赛跑的“战士”,为了大局舍了自己的小家。

驻守医院前,陈秋馨的爱人作为一名党员、瑞金医院航空急救医疗队医生,已经“身先士卒”报名参加了瑞金医院第一支抗疫医疗队,进驻方舱,奋战在抗疫第一线。陈秋馨虽然不舍家中4位老人和小宝宝,但仍然义无反顾前往医院。

“妈妈去打病毒一定会赢!”宝宝稚嫩又坚定的话鼓励着妈妈。陈秋馨与同伴们逆行而上,以院为家,成为驻守抗疫前哨阵地的“白衣战士”。

陈秋馨与患者交流。中华护理学会供图

百里驰援,护航生命

尽管陈秋馨和战友们以院为家,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但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仍然让上海的血液透析体系逐渐超负荷。

在最紧急的时刻,增援队伍到了。

177公里外的杭州,在“疫情就是命令”的召唤下,84名专职血透护士整装出发,支援上海血透治疗。

血透医疗队由浙医一院血透室护士长俞伟萍任总领队,队伍分成三个小组,每组28人,分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透中心、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血透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透中心支援。

“两年前,我曾跟随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而这次在自己的专科领域支援上海,身感责任重大。” 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钟琦作为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员深知需要做透析的这群“特殊病种”患者的不易,“每周至少2-3次的规律透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

钟琦对接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里是上海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有88台血透机及30余台CRRT机,固定患者近600位,但疫情管控使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这对需要定期透析的患者有严重影响。

一开始,钟琦遇到了与陈秋馨相同的难题:防护服闷热不适,每天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陌生机型和流程需要尽快掌握,双层手套操作不便……她和队友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一克服,顺利度过了磨合期,让每位血透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治疗。

“被需要是对我最好的认可,疫情之下的‘白衣执甲’是我回报这份认可最好的方式。”每次听到患者一声声“谢谢”,钟琦所有的愁闷烟消云散。

在中山医院的第一周,钟琦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她询问基本状况时,老奶奶只是一个劲儿地要求多超点水。尽管钟琦与当地医生沟通确定了透析方案,但在透析过程中,奶奶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钟琦才知道,由于子女小区封控无法陪同,在老奶奶被街道工作人员护送至医院时已经3天没有进行血透治疗了,不敢多吃饭也不敢喝水。

“老奶奶想着做一次血透不容易,担心下次透析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了解了老奶奶的担忧后,钟琦耐心地告诉她,自己是前来支援的浙江医疗队员,不用担心后续透析治疗问题,还告知了超滤量过大的危害。

在整个血透治疗过程中,钟琦都陪在她身边,消除老人的焦虑情绪,同时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避免低血压等不适症状的发生,使她平稳度过了4个小时的血透治疗。

钟琦正在治疗患者。中华护理学会供图

回家前,老奶奶对钟琦说了无数个“谢谢侬”“辛苦了”。

夜幕降临,血透病区依然忙碌。医护服被汗水浸湿后留下的片片盐渍,脸上被口罩和面罩刻下的深深印痕,都是她们最美的“勋章”。她们是抗疫前哨阵地的“白衣战士”、透析通路的“守护女神”,她们用大爱与奉献为生命护航。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