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4/12 21:21:48
选择字号:
一问到底丨强对流天气来袭 这些信息你都了解吗?

 

大风破纪录冰雹铺满地,昨天(11日)下午开始,由于冷暖空气交汇,河北、四川、重庆、河南、辽宁等我国多地都遭遇了今年以来最猛烈的强对流天气。河北邯郸、辽宁辽阳、河南新乡等地受到冰雹侵袭,四川安岳极大风速达到13级,也就是每秒37.4米,这是当地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大风。到了深夜重庆更是强风四起,将许多人从酣睡中惊醒。

从河北到四川,从山东到重庆,这轮强对流天气有多猛,我们已经见识到了。究竟哪些天气现象属于强对流天气?这轮强对流天气威力为何如此之大?强对流天气可以准确预报吗?未来几天强对流天气还会“突袭”哪些地方?关注真相,一问到底。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且较为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往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雷暴、飑线、冰雹、龙卷风、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都是强对流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管什么时候都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并且每个季节、每个地方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种类也不一样。总的来说,3、4月华南强对流开始增多,之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再加上东北冷涡频繁“登场”, 5月全国强对流天气逐渐进入高发期。

此次川渝等地强对流天气为何如此之强?

正如刚刚所说,每年3、4月份,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就会开始增多。但这一次四川、重庆等地的强对流天气为何会如此之强呢?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 盛杰:此次影响四川、重庆一带的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系统,那么西南低涡系统是一种具有旋转性的这种天气系统。西南低涡系统里面会产生这种强的回波带,由于现在是春季,这种对流天气往往比较剧烈,所以回波也会比较强烈,冷暖空气的剧烈交汇会造成回波带里面具有混合性的对流天气,包括短时强降水,甚至是风雹天气,局地还有龙卷。

北方多地现强对流天气 是何原因造成?

那有朋友问了,河北、山东、辽宁等等北方地区不是也同时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吗,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专家告诉我们,北方强对流同样也是冷暖空气激烈交锋造成的,和南方不同的是,北方水汽条件一般,所以以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降水并不如南方多。

专家表示,前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暖空气为主导,气温大踏步上升,这回冷空气一来,两者强强相碰,谁都不甘示弱,所以就激发出了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

大数据告诉你 冰雹哪里最高发?

这一轮强对流天气,很多地方都降下冰雹,有的甚至大如鸡蛋。那么冰雹这个来去匆匆又极具破坏力的家伙,最喜欢出现在哪些地区呢?

中国天气网研究了1981年至2010年这30年间的气象数据发现,我国出现冰雹概率最高的地区,是在青藏高原,青海南部、西藏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地区等地。那以省会级城市来看,拉萨、呼和浩特、贵阳、西宁、哈尔滨、长春、北京等地比较容易遭遇冰雹的袭击。

冰雹来去匆匆,哪些时间最易出没呢?专家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年12个月皆有可能出现冰雹,但总体来说每年5到9月,也就是春夏时节为高发期,冬季极少发生。如果具体到一天之中,那么70%的冰雹都是在13点到19点,也就是午后到傍晚出现的。

强对流天气家族“狠角色” 什么是飑线?

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强对流天气家族中,还有一个比冰雹破坏力更大的狠角色,叫作飑线。那什么是飑线呢?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 盛杰:飑线实际上是强对流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它最大的特点,一个是尺度大,所以它的长度常常在100公里至1000公里这样的范围,影响范围比较广。飑线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对流天气复杂,除了我们常说的雷暴降水天气以外,还在里面会夹杂这种比较剧烈的风雹天气。

强对流天气可以被准确预报吗?

强对流天气常常发生在局部地区,破坏力强,且来去匆匆,那么它可以被准确预报吗?

想要提前好几天、精确到小范围地区的预报还是很难的,不过还是可以提前几小时从雷达上发现它的踪迹。通常雷达回波图上,绿色回波包围内的区域一般都对应有降雨出现。一般而言,浅绿色可能有降雨,深绿色一定有降雨。红色甚至是紫色回波的出现表示可能会出现短时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从雷达回波的多时次动态图可以看到雨区的移动方向、速度,从而判断自己所在城市是否将遭遇强对流天气影响。

此外,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号也会提示强对流天气即将发生的时间和区域。而各省区市将强对流天气又大致细分为雷电、雷雨大风、冰雹等,通过预警信号的颜色来看其影响程度和时间,这种预警信号虽然针对的区域小、预报时间短,但精细程度会更高。

近期强对流天气还将影响哪些地区?

最近还有哪些地方有可能受到强对流天气的袭击呢?专家告诉我们,今明两天受冷空气和低涡东移影响,我国南方的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地仍会有较强的对流天气,局地还将伴有风雹。在此也提醒上述地区的朋友,一定要加强防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