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记录的一天!北京时间3月25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同时刊出了12篇由华人学者撰写的论文或技术评论。
尽管这12篇论文来自不同研究团队、不同研究领域,但《中国科学报》梳理后发现,除1篇对前人研究的评论文章外,新型材料相关的研究进展最多,6篇文章占了半壁江山(其中1篇为进展点评文章);生命医学类的成果次之,3篇在列;其余2篇分属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一言蔽之,华人学者在“生化环材”方面的研究,在今天的Science上大放异彩。
这 12 篇Science文章依次为:
1. 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化工系主任鲍哲南团队在Science发文,介绍了一种制作电子皮肤的新方法。此前一天,该团队刚在Nature发表论文,展示了一款可拉伸、可重塑的显示器。新方法和新材料的进展,让未来的可拉伸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
2. 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李建生团队等组成的合作团队,报告了他们关于“玉米KRN2和水稻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并通过相似的途径调控玉米和水稻的产量”的发现,并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分析解析了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立东与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常诚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介绍了他们在热电材料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该文第一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宿力中。
4. 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于成龙作为第一作者的评论文章,点评了2021年Jeon等人在《科学》关于“原子晶体成核过程中无序状态和结晶状态之间的可逆波动”的相关报告,并提出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误导和疏忽。
5.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章启明团队报告了他们在聚偏氟乙烯(PVDF)铁电聚合物研究上的最新突破,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鑫(音)曾于2020年与章启明共同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文,报告了一种介电超材料的纳米复合方法。
6. 南昌大学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教师王仲夏、廖伟强发表题为“聚合物中的巨大机电耦合效应”的观点文章,结合聚偏氟乙烯(PVDF)铁电聚合物压电性能的发展,对新型PVDF基四元共聚物中取得的巨大压电响应进行了点评和展望。
7. 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夏岩为通讯作者的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类烃梯形聚合物,它可以在膜分离中实现许多工业相关气体混合物的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研究同时指出,该聚合物的薄膜表现出理想的机械和热性能。
8.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教授尹建波与哥伦比亚大学华人学者谭成(音)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介绍了他们在“双层石墨烯”研究中的重要发现:在具有可调带隙的双层石墨烯中,震荡程序可以被编排,这一发现或为开发拓扑光电器件提供新途径。
9. 加州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的中国留学生王帅(音)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报告了一种以三键双原子二磷分子(P2)与单金属中心结合的“复杂的单核铁复合物”,他们通过晶体学、光谱学和计算学分析,得出“金属—配体键合基序”类似于炔烃中的三键碳配位,而这种相似性突出了元素周期表中磷和碳之间的对角关系。
10. 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华人学者刘长亮为第一作者,发表题为“远端轴突控制多巴胺分泌的动作电位启动机制”的论文,揭示了一种独立于树突细胞动作电位启动的内源性机制,并确定该机制在轴突和胞体之间分离了多巴胺信号传导的控制。
11. 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中国留学生王召千(音)等人借助低温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解析了人畜共患的尼帕病毒G 蛋白的四聚体胞外区域结构。以王召千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指出,该结构的解析为设计下一代候选疫苗提供了蓝图。
12.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莫纳什药物科学研究所的中国留学生曹建军(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展示了一种治疗肥胖和代谢紊乱的靶标——胰淀素受体的6种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这些结构揭示了该受体与胰淀素和降钙素这两种肽类激素的激活机制,这对于设计特定的激动剂具有潜在价值。
相关论文链接及参考材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7564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171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8997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744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093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g798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716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426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710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053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556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9609
http://news.hzau.edu.cn/2022/0325/62807.shtml
http://news.buaa.edu.cn/info/1002/55807.htm
http://news.ncu.edu.cn/ndyw/6679788644c44816923deaff4eddb7e8.htm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