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3/12 23:00:26
选择字号:
袁亚湘:建议试点科研人才“特区”

 

3月14日原本被称作圆周率日,因为π=3.14……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这一天确定为“国际数学日”。

据说在π里,能找到任何一串数字。“这个数学家们还没有证明,但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真的。”中科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曾因一段对π的描述而为人所知:

“有一个网友,要求我查一查1314,我查了,发现数到3902位就能看到它。然后我又试着在前面加了个520,结果发现,要想找到5201314,就得数到两百多万位!看来一生一世容易,‘我爱你一生一世’就不是太简单了!”

袁亚湘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常委。两会期间,他呼吁科研机构用好已有人才。有关提案由于聚焦、务实而受到关注。

“我们国家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现在正是一个节骨眼。这一代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非常关键。”如何能让青年科研人才“安下心”,一直是袁亚湘关注的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不管多难,我们真的要慢慢改革。”在总台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最后一期节目中,袁亚湘通过与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的连线再次呼吁。

|“滑雪和冰舞不能是一组裁判”

“用好现有科技人才”是袁亚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案的重点。

“很多部门也好,单位也好,把‘引进人才’看得很重。它可以量化,很多单位也确实把它量化了,当成了考核的指标。”在袁亚湘看来,相较而言,更难量化的“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科研评估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变,积极的一面是,“不像过去,比如看重论文数量,完全是拿个计算器就能把人才评估了。”

去年两会,袁亚湘提出“禁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聘用的青年科技人员设定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相关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袁亚湘告诉记者,已有承办提案部门给他打了电话,表示会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做出调整。

今年两会,袁亚湘进一步提出,对科研机构的评价,也应以科研产出为主,取消人才数量的指标。以“引进人才”为例,“‘引进人才’是科研投入而非产出,不应作为一个单位科研业绩的衡量标准。”

那么,科研产出如何衡量?袁亚湘提出,当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小同行评议”。“小同行”即缩小评议专家的范围,真正让懂行的人来评价,“就像谷爱凌的项目和冰上舞蹈不是同一组裁判,科研分得更是细。”

|试点人才“特区”

在袁亚湘看来,“重量轻质”的惯性,与“太着急”有关。

在农村长大的他拿种地作比:要先把地整平,把种子撒好,然后不断耕耘——把环境维持好了,苗苗就长出来了。有些自然会长得非常壮实。

不过,“现在科技界很急。整天把‘钱学森之问’挂在嘴上。整天就想,我种地为什么就不能长出来两根苗?老想老想,看到哪根苗长得稍微好一点,就把所有肥都施到那儿去——结果苗烧死了。其余可能冒尖的,也因为没有肥,也就没有了。”

袁亚湘相信,最终的出路,还是搞试点。

“发展经济,我们有特区;培养人才,也可以有特区?”央视新闻《相对论》提问。

袁亚湘表示认同,“搞试点就是要放权。给我们国家一些重要的,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单位放权。要相信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会招好人,用好人。要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做一些事。”

|“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科学”

“Science and Technology,直译的话应该是科学和技术,我们直接说成科技了。”

袁亚湘提醒,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科学,而不是用工程的、技术的方法去管理科学。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尤其是。

“基础研究是不用考虑应用的。”他解释说,它就是为了去追求知识,创造知识,满足好奇心——“用智慧去征服世界。”

以数学为例,“网友同志,数学真的不是枯燥无味的!”连线最后,数学家袁亚湘不忘为数学“带货”。

“就像我这个湖南人喜欢吃辣椒,不会吃辣椒的人可能真的觉得辣椒不好吃。我希望网友们能领悟到数学的美妙,就跟能吃到辣椒这个美味的道理是一样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