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2 16:23:33
选择字号:
冬残奥会秦大河院士团队从容应对升温挑战

 

团队成员在北京首钢大跳台对储雪堆雪质进行监测。(研究团队供图)

研究团队在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开展储雪工作。(研究团队供图)

 

冬残奥会接近尾声,除了冰雪健儿们的精彩发挥,幕后的各个环节都有科技护航。

中国的冬残奥会究竟储存了多少人造雪?造雪的成本是多少? 这些储备雪用上了吗?估计这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

实际上,从3月6日开始,气温上升很快,温度升至十几度,冬残奥会在张家口崇礼赛区的雪融化加速,而造雪机在气温高于零下两度,就基本不能工作了。但是,不怕,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团队的储雪方案在残奥会关键时刻起到作用了。

“这是让传统的冰雪物理研究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将雪冰传统自然科学研究引向了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的一个范例。”提及此,秦大河有点激动。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介绍了近期冬奥会雪务保障的状况。

此前,团队已经成功预报冬残奥会的冬季两项所处的古杨树赛区,温度会超过5度的风险高达65%~73%。果然,3月10日那天,温度达到12度,整个赛道出现雪浆,即雪面变成像“泥浆”状的稀软雪浆,这个情况下就只能停赛了。

实际上,这种由高温造成的雪质风险保障团队已经提前预测出来了,并通过冬奥气象保障组的雪质风险专报(第9期)提前一周发布给奥组委。

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大家并没有束手无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在今年1月份已经和冬奥组委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营团队一起提前制造并储备了雪,关键时刻这些囤雪发挥了作用,保障了赛事的用雪安全。

从2015年北京申请冬奥成功,秦大河便主动部署了北京冬奥会雪务保障的科研工作。从2016年开始,团队动身前往冬奥会滑雪场和我国东北和西北的滑雪场开展研究,冬天前往东北,夏天就去冰川,他们经常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

直到2018年12月,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参与制造的具备中国属地化的冰状雪赛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通过。两年时间,团队让中国实现了冰状雪赛道“从无到有”。

据效存德介绍,之前,中国冰雪应用研究团队的人员一度流失很严重,但秦大河强调,“雪和冰是可以好好开展应用研究的,冰冻圈科学的基础研究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必须继续大力提升。”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冰冻圈服务与制图》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效存德最早介入这个方向,除了跟秦大河牵头申请一些项目外,随后还有冬奥会雪务保障工作等科技部项目的成功申请,使得整个冰冻圈科学的基础研究有了更多应用研究的实例,支撑了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的冬残奥会究竟储存了多少人造雪?造雪的成本是多少?

王飞腾是最了解这个情况的人之一。

他介绍,近三届冬奥会都提前进行了储雪,以应对“暖冬”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索契冬奥会储存了五万立方的雪。而北京冬奥会气候条件更为不利,需要提供“一场一策”的储雪方案。

但国际上的储雪试验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开展,缺乏中低纬度地区的储雪技术和经验,因而高效的储雪方案成为保障本届冬奥会雪质安全的瓶颈之一。2017年前,国内尚无储雪技术,而国外公司的报价极高,团队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实践,中国式储雪技术获得成功,既弥补了技术空白,又解决了晚春气温升高赛道雪浆影响残冬奥会赛事的难题。

王飞腾介绍说,他们在首钢大跳台是储存的有5000立方,在崇礼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储存了2000立方,奥组委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营团队储存的5万立方。

“通过近6年的技术攻关,秦大河雪冰服务团队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雪务保障体系,实现对滑雪场造雪、储雪、雪质保障和赛道维护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如今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顺利结束,今后,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要更好地服务后冬奥时中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还要不断提高科技内涵,为助力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发挥作用。” 王飞腾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