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1 10:18:11
选择字号: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这支“她”力量不简单

 

蔡元培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科学的发明,文学艺术的贡献,有若干妇女,并不逊于男子。”

在中国科学院,就有若干这样的巾帼英雄。

3月7日,中科院妇工委、中科院工会女工委举行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大会。底青云、潘秀莲、孙丽崴、张香平4位女性科学家代表,讲述了她们“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科研故事。

坚守和创新 责任和担当

对科研人员而言,研究方向至关重要。是选择有趣的,还是重要的?

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但矿产资源探明率仅仅1/3,剩余的2/3在哪里?能不能探测出来?这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底青云及其团队研究了20余年的课题。

底青云表示,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为隐伏矿、深部矿。但受探测技术制约,我国矿产资源勘探深度仅千米左右,而矿业勘探大国的勘探深度超过2000米。在向深部进军的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是,大型探测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禁运。

“我心里就在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自己研发的装备呢?”为了这个目标,底青云等人历时10多年持续攻关,攻克了地面电磁探测装备关键技术,让中国人用上了自主研制的装备。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底青云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也选择了一条与国家需求紧密相关的科研道路。2003年她从国外归来,加入包信和院士团队,自此开启了与国家能源紧密相关的科研新方向——限域催化、合成气转化、甲烷活化与转化等。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日常生活中的水杯、保鲜膜、吸管等都是以烯烃为原料生产得到的。但是烯烃的传统生产技术强烈依赖于石油资源,而我国恰恰“缺油少气”。以煤经合成气直接制取低碳烯烃,是潘秀莲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2007年开始探索,经历过失败,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潘秀莲说:“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努力。”

终于,通过不断创新,团队在2016年取得突破,颠覆了煤化工沿用90余年的传统路线,首创“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该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经过集体攻关,这一技术已顺利完成千吨级全流程工业试验,开创了一条低耗水、高选择性的煤清洁转化的全新技术路线。

“坚守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担当。我们是‘国家队’‘国家人’,希望继续在这一领域为国家践行‘双碳’理念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潘秀莲说。

心系“国家事” 是一种信念

在野外做勘查,遇山翻山,遇沟下沟,遇水涉水;去无人区域考察时,带上几个饼从凌晨5点跑到晚上10点;夜里没有条件单独搭帐篷,就和男同志挤一顶,伴着狼嚎入睡……

多年来,底青云坚持干在一线:深入矿井、坚守高原、攀爬雪山、涉过险滩。她说,“在野外我就把自己当男的”。

“我的科研目标是为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作出贡献,一辈子把这一件事情做好,我就问心无愧了。”底青云说。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程三室高轨红外探测集体成员中也有许多巾帼。这支团队中有女性34人,占比62%,副主任设计师以上岗位有女性6人,覆盖了各关键环节。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丽崴介绍,这支队伍20余年来,瞄准国际竞争制高点,开展了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大气探测三维感知。风云四号B星主载荷更是开启了分钟级观测模式,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此外,他们研制的高精度太阳敏感器还为北斗卫星实现自主可控作出重要贡献。

航天工程难度高、强度大,在经年累月的研发中,有人不堪重负离去,也有人咬牙接棒完成双倍的工作量。

一次,根据北斗项目的要求,太阳敏感器必须实现微小型化和长寿命——减掉超过60%的自重,寿命还要延长3倍。摆在团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采用全新的技术路线放手一搏。

孙丽崴回忆,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大家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地尝试,经过一段艰苦探索,最终达到了项目要求,技术上也提升了一个台阶。

还有一次,扫描机构控制副主任设计师朱钰脚踝骨折,此时正是风云四号02星正样调试的关键阶段。于是,一个坐着轮椅忙碌的身影出现在了实验室里,午饭同事帮忙打好,楼宇间转场有人推车,就这样“有爱有痛”地保证了产品按时出厂。

“我们都曾面临过压力极大犹如悬挂于崖壁上的时候,不晓得还需要多大力气才能爬上去。这个时候为国家做大事,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孙丽崴说。

遗憾不后悔 热爱才精彩

这些女性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中冲锋在前,在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时,则难免心有愧疚。

“尽管我们陪伴家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但俗话说‘浓缩的往往是精华’。”孙丽崴说,因为自己研制的气象卫星上天了,父母便十分关注天气预报,将功劳全数归功于女儿,还理解了科研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团队成员的孩子们还会在幼儿园“炫耀”自己妈妈的工作是做“天上的星星”,这些都让她们十分自豪。

孙丽崴说:“我们虽然遗憾,但不后悔,这是我们独特的教育和尽孝的方式。”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香平也分享了自己跟孩子之间的故事。“儿子小时候,我问他长大后要不要做科研,他说不干,太累了,妈妈半夜还在工作;上大学后,做作业到很晚,我问他累不累,他轻描淡写地说,你们不也是这样吗?有什么好累的。”这让她感慨:父母果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张香平的研究方向是绿色化学化工。团队创新设计了系列新型绿色溶剂,成功用于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氨回收等工业项目。每项技术都经历近10年的坚持,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工业化。例如世界首套离子液体法氨分离回收装置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企业由于环保问题而面临停产的瓶颈问题,还使氨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该技术也使离子液体这一新介质从实验室走向了大规模应用的国民经济主战场。

“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我们要聚焦国家‘双碳’目标,通过溶剂和材料的原始创新,开发绿色变革性的低碳技术。”张香平说。

针对越往象牙塔顶端女性科技人员占比越低的“剪刀差”现象,张香平呼吁女性科研人员要自信自强、战胜自我。她谈到,自己牵头承担的科技部项目团队就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女性科技人才,获得各种科技奖和人才奖的情况是“万花丛中一点绿”,14个奖项中有13名获得者都是女性。

她认为,细心、认真、有韧性、包容是女性从事科研的优势。遵循内心对科研的热爱,科研人生才会不设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