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思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8 15:27:38
选择字号:
以学术特质推进高校分类建设

熊思东 苏州大学供图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有两个“模糊”之处。一是模糊了身份,不再以高校身份为主,而是以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成绩、基础为目标进行建设;二是模糊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统称为“双一流”建设。此外,还有两个“清晰”。一是清晰了总体目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二是清晰了统筹推进、分类建设。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大特点是总结第一轮经验,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强调特色和分类的原则。高校的分类建设目前尚在探索过程中,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基于什么要素进行分类、分类是看重过程还是结果导向等。

“双一流”建设应搞清分类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次分类建设更侧重高校的学术特质和学术水平,而不再基于历史出身,例如,是出身原“985工程”大学、原“211工程”大学,还是出身于中央部委直属大学,甚至是研究型大学。

是什么决定一所高校的学术特质?

学科是反映学术特质的一个要素。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模糊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却肯定了以一流学科为基本抓手建设一流大学,也正说明没有学科谈不上一流大学。

第二个要素是学术影响力。一所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的大小,在于它在某一或某几个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开拓作用,在于它对他校和他人的学术引导性,在于它在学术方向和判断不确定性时的压舱作用,更在于它对学术价值的评判和批评的能力。

怎样避免单一指挥棒带来的问题,让各类学校各得其所,这涉及的是评价体系。在“破五唯”的问题上,如果我们把高校分为发展特别好的高校、发展居中的高校,以及相对而言发展不够好的高校这三类,后两类还没有“富有”到“顶天立地”。所谓用单一指标就能衡量的高校更多是第一类,而后两类多半是要采取综合性评价。

比如,在后两类中出台代表作制度,教师们就会讨论,究竟什么可以作为代表作?国家级项目、国际有名的专利……虽有但寥寥无几。最后,只能出台综合性评价,既要看学术论文,也要看科研成果,还要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评价标准虽有改进,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评价标准仍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一致性较强,差异性不大。二是看重对存量和增量的考查。在增量方面,虽然考虑了可成长性和提升度,但总体还是看重存量、体量。怎样能在坚持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发挥各校优势和特色,使其各有舞台,这些问题不解决,会让高校发展陷入困惑。下一步,“双一流”建设更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