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 受访者供图
蜂业是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健康产业”。同时,蜜蜂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蜂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等特点,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莉表示。
其中,与食品直接相关的107种主要农作物中有91种依赖于蜜蜂等昆虫授粉,蜜蜂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其经济价值远大于蜂产品本身。另外,世界上约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
不过,目前我国的蜜蜂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政策上,蜂业由于产业小,不能像其它畜牧养殖业那样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管理服务上,养蜂技术推广和管理机构缺乏,养蜂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导致蜂业指导服务管理与发展松散无序,很难实现科技结合实践走完最后一公里。
张莉指出,蜂业规模化养殖数量偏少,良种率较低及标准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蜂业发展的因素。在养蜂生产中现代化设施设备研发缺失,装备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致使蜂业的劳动强度较大,几十年没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蜂业信息化、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实现蜂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其中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养蜂生产的瓶颈。蜂业整体生产水平亟待提升。
此外,我国种蜂育繁推广体系尚不健全。中华蜜蜂野生种群减少甚至消失,蜜蜂育种滞后,中华蜜蜂面临诸多生态危机。
养蜂生产基本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业人员年龄逐步老化,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造成饲养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系统培训,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难以保证蜂业生产的高产高效。
并且,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有待提高。蜂蜜生产不够规范,污染途径较多,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主要危害物的调控技术有待提高。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较为薄弱,蜂产品质量标准化、检测技术及标准相对滞后。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弱。
针对以上问题,张莉经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提高蜂产品品质。完善《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体系中对蜜蜂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相适应的条款。设立专门的蜂业管理机构,筹建更加配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蜂业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完善蜂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蜂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出台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蜜蜂蜂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林业犯罪和乱砍滥伐行为,确保植物种质资源优势。在保护区内建立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聚集保护资源能力、增强中华蜜蜂的保护实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严格防控污染源。
同时,强化科学研究,促进蜜蜂良种繁育和开发利用。建立科学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开展蜜蜂良种选育工作,优化蜜蜂的生存环境。大力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加强科企合作,加快推进突破性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加速品牌化及特色化品种推广应用,对接功能性食品,尤其是特殊医药用途食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最后,加大宣传和政策扶持,促进蜂农增收。鉴于蜜蜂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促进蜂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和优惠的信贷政策,支持养蜂合作社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将蜂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对蜜蜂养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广“公司+农户”或蜂业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提高蜂业生产发展规模化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全产业链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稳定促进蜂农增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