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4 15:39:20
选择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
建议加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国民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施大宁 受访者供图

 

体育教育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学校教育体系,还与社会不同机构和不同管理部门密切关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多元化特点,其中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青年学生还必须具有特殊的训练和竞技要求。

“基于高校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

通过调研,施大宁发现了很多相关问题。

一方面,全国青少年训练和竞赛工作多头管理,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系统)、教育部(教育系统)两大系统(目前职业体育俱乐部归属单项体育协会管,也属于体育系统)。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各自实行“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纵向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条竞赛链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科学有效的统合,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而且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

另外,目前的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在一些赛事中,主办方对参赛运动员资格设置限制性条件,不允许参加过另外一个系统比赛的运动员参加,造成部分青少年脱离学校教育甚至义务教育接受专业训练,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一些参加“限定性赛事”的学生只有成为“职业”运动员才是唯一出路。

2020年8月3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明确提出:大、中、小各个年龄段的竞赛活动要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将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体教融合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社会上一些体育俱乐部和训练机构与体育系统联系密切,但是仍游离于教育体系之外,与教育主管部门还存在多重壁垒。”施大宁指出。

基于此,施大宁提出自己的建议。

首先,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体教融合、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由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学校教育系统统管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育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竞技体育专业人才、运动训练和竞赛资源,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部门依托学校教育系统,在全面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逐级遴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真正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路径的选择由“单选题”变为“多选题”。

其次,建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各类体育赛事。由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构建全国统一的赛事体系和运动员注册平台。取消各类竞赛关于参赛运动员资格的限制,适龄青少年均可以参加各类竞赛。对参赛运动员的成绩互认,实现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最后,建议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型发展。一方面,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师资科学训练水平,让普通中小学校成为发现、挖掘和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运动兴趣爱好养成、基础技能培养以及运动选材等任务。

“另一方面,可以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设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或俱乐部),着力培育精英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施大宁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