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15 13:00:44
选择字号:
百年奥运的历史性一笔:云上冬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创造了许多历史:北京成为首座“双奥之城”、“水立方”变“冰立方”成为首座水冰转换场馆、首次实现5G全覆盖……这个纪录名单还可以写很长。这其中,有一项历史性革新值得在奥运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云上冬奥”。

“云上奥运,为奥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奥运书写新的历史。”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一次“云端”受访中说,北京冬奥会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核心系统全面上云,并用云计算支持全球转播,“这为奥运留下了全新的技术标准”。

作为百年奥运史上首次全面上云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统筹调度、智能转播、节能减排等,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数字化转型方案。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这届冬奥会变得与众不同。

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外景的副本.jpg

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外景 阿里云供图

奥运、上云:天生一对

或许是与云计算天然投契,奥运会非常适合上云——

以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叠加每两年举办一次计,每次在不同国家的城市,除了要花费一两年时间搭建场馆外,还要额外搭建承载奥运所需的IT机房、转播中心等设施。赛事结束后,大部分设备难逃被拆除的命运,而几乎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国家的另一座城市,新的搭建又启动了……

这项周而复始的工作无疑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云计算恰好能够解决重复搭建的问题——将奥运技术所需的IT基础设施、转播硬件放在“云端”,无需再搭建数据中心;开赛后,云端资源释放,为各项数字化工作提供支持。

据了解,2016年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国际奥委会就将“奥运技术架构向云上迁移”视为了重点方向。

与国际奥委会一起开启奥运上云之旅的,是来自中国的阿里云。作为目前国际奥委会唯一云服务商,阿里云先后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2021年东京奥运会推行云服务,技术应用日臻成熟。

如今,阿里云联手各方,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打造成了史上首个核心系统百分之百上云的奥运会——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替代传统IT机房,承载奥运的组织和运营。

阿里云奥运项目负责人张大志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奥运核心系统是指对奥运会组织运行起到十分关键作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这些核心系统全面上云“是奥运数字化的关键里程碑”。

伴随着奥运组织筹办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化,奥运核心系统包括三方面内容:一类是与奥运竞赛和运行业务紧密相关的系统,例如赛事日程,运动员报名、注册,奥运信息发布等;第二类为运动会管理系统,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生活服务管理,包括交通、食宿、抵离等;第三类用于组织协同,保障奥运运行,包括奥组委的办公、业务办理、人力资源等系统。

以核心的赛事成绩系统为例,现代奥运会计时仪器始于1932年,计时精度也从最初的1/10秒发展到1/1000秒。如今,借助云服务,人们可以在系统中看到实时成绩数据、查询历史数据,并从中感受竞技水平的发展轨迹。

张大志介绍说,上云也是北京冬奥实现“碳中和奥运”的重要举措之一。相比传统IT机房,位于张北的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可实现百分之百无机械制冷,一举将热能耗降低了70%以上。

目前,北京冬奥会应用系统实现了统一门户、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为本届奥运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完备的云基础设施。

为观众呈现更精彩的奥运

在奥运上云的历史进程中,不得不提“云上转播”。

2018年,为奥运提供赛事画面信号和转播服务的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奥林匹克转播云(OBS Cloud),让奥运转播不再仅仅依赖卫星传输,而是基于全球云基础设施,完成赛事画面传输。

云上转播,好处多多。

张大志介绍说,相比传统的卫星转播,云上转播成本更低,也更灵活。转播机构无需提前在赛事国建设传输设备和机房,也无需将笨重的转播车开入媒体中心,记者、媒体在线上即可实现远程转播和内容剪辑,“甚至无人到现场也能完成转播”。

在5G信号覆盖下的北京冬奥场馆,云上转播相比卫星转播时延更低、带宽更高,既能更好地应对开幕式、热门赛事等流量高峰期,也更适合4K/8K超高清内容的转播形式。

相比卫星转播,云上转播的带宽至少高一个量级,即从Mbps/s升至Gbps/s。张大志告诉《中国科学报》,极端情况下,云上转播带宽可扩容至TB级别,相当于一秒传输完500部高清电影。

随着奥运赛事内容的不断增加、播放需求的多样化,未来赛事内容量将超过卫星传输所能承载的极限,云上转播成为大势所趋。

张大志告诉《中国科学报》,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云上转播其实更利于转播方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例如,转播云上有个名为“内容+”的短视频处理平台,提供节目内容的专题、采访和集锦,媒体工作人员可以设置接收指定内容,直接在云上编辑,而不必像传统转播那样在整段赛事节目中“大海捞针”。

同时,在转播云上,转播方有机会将奥运赛事精彩瞬间处理成银幕级观看效果。就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刻”一般,通过对精彩瞬间的全方位慢放等特效处理,为观众打开“上帝视角”。这背后就需要3D建模与AI算法的协力支持。而实现这些特效的计算、传输都是通过边缘服务器和云端协同完成;云网络高带宽、低时延的传输特性,云计算高性能、高并发的计算能力,云上算法的智能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支持。

阿里云工程师在冬奥赛场做技术调试的副本.jpg

阿里云工程师在冬奥赛场做技术调试 阿里云供图

“云上制作和转播需要强大的计算、网络、存储能力的支撑。”阿里云冬奥项目工程师张晓锐介绍,阿里云在全球拥有2800+边缘云节点,每个节点都具备大数据存储和高带宽的处理能力,可以灵活应对流量的激增,并确保内容的最佳传输质量,让全球的奥运工作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云上远程制作。

云上奥运衍生出的技术应用还有很多,如“云上加油”“运动员时刻”、运动员轨迹追踪等,都是在云端呈现。“如果说奥运转播是一台跑车,云上转播相当于给它装了一台新的发动机。”张大志说。

5年准备,拥抱更多可能

奥运会拥有着运动、运营、组织管理、视频、直播等无数场景需求,且丝毫不容有失,这对提供服务的IT技术提出了极大挑战。今天,奥运会能够全面上云,让云成为这场体育赛事的基础底座,标志着云技术的绝对成熟,也体现了对云技术的极大信任。

为这一刻,阿里云准备了5年。

张大志回忆,2017年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队阿里云工程师前往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谈判,他们用承载过“双11”流量洪峰的云技术,仅用了10分钟就部署起广播级直播环境,打动了国际奥委会。同年,阿里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国际奥委会选为全球奥运唯一云服务商,与奥运一起开启了上云的旅程。

2018年,北京冬奥组委与阿里云在张北联合创立的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揭牌,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2020年完成了针对主数据中心云安全设计);同年9月,阿里云与OBS携手向全球发布奥运转播云OBS Cloud。两年多后,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OBS Cloud首次投入使用,帮助在东京的国际广播中心减少了25%空间。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阿里云携手OBS对OBS Cloud进行重大升级,实现了高清电视直播和网络渠道直播同时云上转播;同时,阿里云先后部署冬奥会相关的30多个核心系统上云,创造历史。

在本届北京冬奥会现场,有数百位技术工程师为北京冬奥各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护航。

他们的工作也产生了巨大价值。张大志分享说,据OBS负责人透露,由于奥运云转播的推出,本届冬奥会到现场的持权转播机构人员减少了40%。这在疫情防控仍须严抓不懈的今天,无疑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不过,张大志也坦承,其实奥运上云与否,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而言是无感的。

“就像手机网络从3G过渡到4G、5G一样,我们只会关注网络体验,而不会关心3G技术怎样、5G技术如何。”张大志说,云计算作为一类底层基础设施,重要的是将奥运赛事与云技术相结合。这让奥运会“含绿量”大大提高,让人们拥有更具沉浸感的观赛体验,拥抱无限可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