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2/9 9:44:53
选择字号:
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 叶培建:走在路上 永不止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他是无数航天人心中的“主心骨”。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有他在,“发射不紧张、队员吃得香”。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今天的《卓越人才》,让我们走近这位永不止步的航天人——叶培建。

年过七旬的叶培建,每天早上八点,依旧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当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兴奋地给我们展示着两张爱不释手的照片,那是“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在月球上的“互拍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你看这个综合平台是圆的,这个巡视器是方的,这是我们的设计理念,中国人设计的理念,天圆地方。你看看走起路来四平八稳,再加上很好记的名字,祝融探火,所以说照片的帅气反映了我们的科学成就。

如今的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从火星上获取清晰影像。在叶培建的记忆中,让他久久难忘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就参与研制的“资源二号”卫星。那是他第一次担任工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可是从一开始,卫星的相机研制就遇到了困难——当时的技术无法达到卫星所需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这个相机的玻璃片要有400mm,整个平面误差(有要求)。第一把它做出来就极其困难,第二我们要它轻,当年我们这个相机做试验的时候,上振动台,一开始振动就看那个玻璃的碎片出现了,我们连续两次失败,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从1996年到2004年,“资源二号”的三颗卫星接连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资源二号”系列卫星,实现了卫星技术上的多项突破,也创下了我国不同时间发射同一型号的三颗卫星,辉映太空的记录。不仅卫星的表现优异,这一型号也为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支敢打硬仗的“后备力量”。就在研制“资源二号”的同时,2001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进入论证阶段。正主管“资源二号”的叶培建加入,并成为探月工程首批核心人物之一。探月工程被称为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我国航天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0月31日,“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过112小时飞行,抵达月球附近。当宣布制动成功时,控制大厅里一片沸腾,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等老专家激动落泪。

在探月工程中,单号星是主星,双号星是备份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成功后,有一种观点是,出于节约不主张继续发射“嫦娥二号”,但叶培建据理力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从科学角度来讲,中国搞探月就不能把这个星废了 。后来我们用“嫦娥二号”来进行了很多新的技术试验。

叶培建的坚持,让“嫦娥二号”成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2010年国庆节发射的“嫦娥二号”,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并且成功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就在那之前,叶培建早已做出了“退居二线”的决定。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年轻人,我要给他们机会。我就搞了个名单给我们人力资源部门,这支队伍怎么分解,谁来干嫦娥备份,谁来干二期工程。我去领导他们做,我就去做顾问,做首席。

虽然不再继续坚守一线,但是叶培建始终没有离开探月与深空探测。只要科研人员有需要,他都不遗余力。每一次的发射,他也一定都在现场为团队鼓劲。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我觉得我现在给自己是什么定位,不去干扰他们的工作。就在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他们扛不住时帮一把,如此而已。荣誉都给他们。

随着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带回月壤,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已经圆满完成,但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中国航天人正在传承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目前,我国已经和60来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近160份合作协议。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一系列新的航天规划已经启动。

多年来,叶培建荣获了许多殊荣,他最珍视的,是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他在工作中充满动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我本人也要再立新功,你有这份光荣,你就要去做一份事情。荣誉越多,压力越大,担子也越重,当然也有动力,你就不能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