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广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29 16:52:43
选择字号:
当老师不再“老”,研究生该如何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端人才日趋年轻化,时常有“90后博导”之类的新闻引发热议。这些人才虽然年轻,但已然有了“导师”身份。

与此同时,这些年轻导师与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近,他们有着同一时代的喜好,穿着、聊天也没有太大代沟,导师形象也不再传统。

随之而来的,导师与研究生间的指导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起“导师”,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中国传统的“老师”一词。古时,“老师”中的“老”有年老资深之意,“师”则是指传授技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者似乎该有岁月沉淀的底蕴。而“90后博导”所折射出的导师年轻化,则似乎少了点“师”该有的老者韵味,缺了点“代”的感觉。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今“老者为师”更多是被“长者为师”所替代。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像是先跑者引导后跑者,他们不必是一代与一代的分割关系。

“师徒式”到“期望式”

在我国千年的师徒传统中,“拜师学艺”是习得独家绝活儿的诀窍。这种方式适应了“小作坊”、近地缘的传承关系,老师傅也能以自身优势指引徒弟。但如今,诸多知识技艺不再是高度封闭的单向传递,导生更需要合作共赢,实现期望。

在这方面,加拿大研究生的“期望式”指导有其可借鉴之处。

在七国集团(G7)中,2018年加拿大各级教育中的国际生比例均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其生源背景的差异也很大。2020年—2021年,加拿大高校全职教师约4.2万人,同期美国高校全职教师则超过72万人,加拿大国内导师数量面临短缺。2020年底,加拿大近79%的劳动力从事服务性行业,如金融、教育、医疗等,时代不断更新服务性行业的需求,不再限于传统技艺传承。在国际化、导师短缺、新市场需求等趋势下,加拿大探索了一条“期望式”的导生指导途径。

“期望式”是导师与研究生间建立可行期望、共同奋斗、主动进取的指导关系。当然,这种“期望”不能违背国家和学校的基本制度规范。

一是期望内容上观照“多样化”的福祉需求。加拿大提倡人生引导、多样化需求,而非仅限于学位。多伦多大学在其《导师指南》中指出了“Supervision”与“Mentoring”的区别,前者有层层监督之意,后者则侧重方向指导。在学校实践层面,导师与研究生大致建立三类期望内容——学术性、专业性与私人性。界定“期望”其实也就是明确目标,不过这种目标更具包容力,需要学生更加主动。

二是期望形式上留下可循“痕迹”。不同于口头承诺,加拿大高校倾向于通过文本、电子记录、事物标识等形式,记录导生期望的实践痕迹。

具体而言,共包括四类“痕迹”。期望协议,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官网提供了“期望模板”,鼓励师生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时间进度表,将课程、例会、开题、成果提交日期等进度明确下来,化为可视文稿;过程互动记录,以文本或电子等载体记录日常有关的交流、反馈等;阶段性进度报告,定期对研究进度进行总结并提交。留下“痕迹”既提供了一种改进证据,也是一种督促。

三是以“沟通”为纽带进行实施。不同于制度强制力,“期望”源于导生共识,它是建立在相互沟通基础上所生成的规范力。在这一点上,加拿大高校普遍建议导师与研究生尽早进行期望沟通,如卡尔加里大学设计了“期望检查表”,供导生逐条反思是否进行了相应交流并达成共识。另外,他们还注重以一对一、合作小组、会议等方式定期会面。

四是在期望的标准上回归“专业化”。导生的期望共识并非是业余和杂乱的,而是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学术、社会性等的发展。其标准要以回归专业化为指引,涉及关系专业化、行为专业化、运作模式专业化等。如西安大略大学、渥太华大学等高校均强调导生之间要发展学术与专业的期望关系,而不能是老板、员工等非正当关系。

在“期望式”下,导师不必对研究生层层监督、面面俱到,研究生也不能等着接受指点,而是需要主动进取。

探索符合国情的研究生指导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对生源差异化、导师精力有限等问题上,照搬“期望式”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应有的样子,但该模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师徒式”在一对少、近距离帮扶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为此,我们应该探索现代理念的中国式研究生指导之路。

在我国,延续千年的中华文明是现代指导方式的重要基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指导也不能脱离中华本土的文化、精神、情怀等,而要继承“师徒”传统中美好的品质。年轻导师应当继承“老师傅”的优良传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期望式”中合作、主动等指导特色。

比如在目标的设定上,导师与研究生的第一属性是“人”,“师生”属性是后天产生的。现代指导方式要以人的福祉为先,除了素质与能力的业务指导外,也不能忘记人的多样需求与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人的福祉”观应是双向的,在导生交往中,要看到彼此的情感、幸福、尊重等“人”的期望,而不是简单的训诫、完成任务等“师生”教条的期望。

同时,要以不断“发展”为引擎。“发展”意味着向美好状态前进,这是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关系的内在动力。在这方面,我们既没有必要苛求有一位无所不能、绝对优势的“师”存在,也不需要有一位处处弱势、被动等待的“生”存在。即使“90后博导”没有老师傅的经验视野,但只要在某个领域能与学生产生合理发展的可能,就可以形成指导关系,甚至合作共赢。只要能朝着目标发展,导生之间指导可以是多样的。当然,这也需要学生更有主动性。

此外,在当下的导生指导关系中,“小作坊”的方式显然已经力不从心,而是需要打造出一套共识体系。在此共识下,师生之间能自我约束,相互提醒,不过要减少通过明文规定形式建立共识,而是尽可能基于日常的规范、默契,形成一种文化生态。

当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要在特定方面给出约束,树立权威,研究生要主动进取,有责任感,发挥自身优势。双方也不能离开基本的伦理情感关怀,以免成为精致的功利主义者。有了尊重、感恩的导生指导关系,才能产生更多认同感,也才能有源远流长的传承。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中国乡土教育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