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2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教育的情感转向”,经合组织(OECD)教育官员、教育政策研究者、地方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校长等60余人在论坛发表演讲。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于2014年12月成立于北京。论坛宗旨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教育改革”,其最大特点是跨界,荟聚了国内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专家以及政治、经济、人文、社科等各界知名人士。目前论坛已稳定形成了组织论坛、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出版宣传等四个维度的发展战略。2019年11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被评为中国教育智库“社会影响力”前三名。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国际教育界公认,社会与情感能力是21世纪的关键技能,是影响人的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能力,教育学正在经历由认知向情感的转向。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实现对学生社会性的构建,形成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的教育福祉和心理健康。
基于此,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将第九届年会聚焦“教育的情感转向”,旨在提高全社会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认识,营造支持教育全面发展的生态氛围,推动教育界对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视。
社会与情感能力决定事业成就和生活质量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自从本世纪初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运动,成为了一个浪潮。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表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造成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袁振国谈到,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学名,通俗地讲,就是情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环境的认知,实现自己需要的调控能力。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几千名状元,这些状元后来的发展是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拥有最高的生活质量吗?恐怕并非如此。”袁振国表示,工作以后,人的智商、知识、能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相处的能力。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比智商、知识更重要。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却不是,教育是人类为人类设计的学习系统。他谈到,现在世界变了,社会变了,经济生产变了,生产的形态变了。以前是一条直路,拿到教育学历,就前途无限。现在像攀石一样,每一步都需要思考。这对个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就需要我们学会共处,也要学会自处。
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面对的现实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介绍,从国际视角来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转向经历了三次。第一次转向是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就是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转向是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从心理学领域转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转向是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从国际层面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一个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做过一个“教育发展生态图”,从数学的角度讨论教育的问题。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谨慎等基本特征,中国人没有问题;但是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兴趣爱好、团队合作、正直善良、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有结构性的缺失。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发言中指出,经济市场的竞争,迫使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发生了过度教育。有研究验证了中国过度教育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要求我们对教育的关注需要从智力发展到综合素养的转变。
教育的情感转向如何转
为什么成绩好的人,心理健康可能很差,为什么存在“高分低能”?袁振国称,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就是要从“认知能力”转向“情感能力”的拓展。我们现在仅仅强调“认知”这部分,而对于“情感”部分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袁振国谈到,现在大家谈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这些学习模式的过程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合作的、形成了怎样的合作品质,这些需要被重视。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教育的情感转向应该是在技术突破前提下的转向中坚守,坚守基础上的转向。他表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科学理性地认识目前教育信息技术面临的情感困境。教育情感转向的条件与时机,一定是AI技术或元宇宙的理念成熟,能够从技术上为教育情感性带来保障,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只有到这个时候,教育的情感性才有可能存在转向或根本转向。信息化时代当好人,而不是当好机器人。
当前,不少学生在情感上出现了危机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情感重视不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项贤明认为恰恰不是。在他看来,真正的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扭曲,导致人的情感发展出现很多危机。“假如把情感教育纳入到课程中,甚至有一天上大学必须要考试,EQ低了不能上北大清华,这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局面。”
项贤明谈到,通过教育科学控制的教育,很有可能培养出像演员表演一样的情感。这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情感。情感转向不能是脱离生活的情感,教育不能去训练孩子的虚情假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