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科技大学: |
“实践+科创+文化”研究生成为就业“香饽饽” |
|
前不久,刚上研三的山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沈伟挺收到多家知名企业的“就业协议”。这缘于他读研期间多次到企业实践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应聘“得心应手”。
在山东科技大学,有许多像沈伟挺这样将毕业的研究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近两年,超过2000家企业到学校招贤纳士,毕业生与岗位比例达1:8。得益于学校坚持德育与问学相统一,开展‘实践+科创+文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促成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山东科大校长姚庆国给出答案。
“实践+专业”为学业添翼
“这些娃娃有想法、肯实干,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近日,青岛莱西市东石新村的石师傅逢人就夸村里新来的客人。石师傅口中的“娃娃”是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团的学生。今年夏天,他们来到东石新村,用文化创意和专业知识服务村里的产业发展。
“学校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机制等举措,鼓励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为研究生学业添翼。”该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作振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今年初,山东科技大学出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计划三行动”方案》,引导师生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进行“头脑风暴”,先后有20余个实践团队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黄河生态状况,提出水质监测等建议。”地科学院研究生王建炜告诉记者,利用专业知识维护“母亲河”生态安全,这些实践非常有意义,也促进了专业知识学习。
据悉,近5年来,该校600余名研究生组建89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取得12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实践能力增强提高了学业成果“含金量”。
“科创+党建”提升研究能力
“去海水浴场,因为浒苔暴发,我们不能下海游泳……”该校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王宇回忆说,当时他们提出,能不能设计一艘可以在近海进行打捞作业的无人船。
王宇所在党支部知道他们的想法后,迅速组建了一个科创兴趣党小组。在党组织支持下,王宇设计出了水陆两用“打浒”船。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学生团队,研发出了水管道沟槽式连接器安装机器人、智能送餐机器人等,已获国家级创新奖励200余项。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打造“党建+创新”育人模式,把党支部设立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通过“支部搭台,党员唱戏”,助推研究生创新创业。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鲍店煤矿矿长郭英提起山东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的研究生,便竖起大拇指。
鲍店煤矿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因矿井产量增长等因素,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惟真之光”党支部组织研究生科研攻关团队,先后深入井下一线300余人次,在智能化开采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党支部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学习、研究,把思想、力量凝聚到一起。”“惟真之光”党支部书记张步初表示。此外,支部通过与企业联建合作,让每一名学生在创新中锻炼研发能力、增加工作经验。
“思政+文化”增强综合素养
思政教育如何深入、文化自信怎样树立,是新时期立德树人亟待求解的课题。
“学校深化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运用好红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思政课堂,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山东科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介绍,近年来,学校依托革命旧址、红色展馆等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在专业学习中树立崇高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民法典宣讲团一员的文法学院研究生亓飞,两年前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红色的种子便在心中深深扎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青年学子有责任。”返回学校,亓飞便与团队成员着手创作红色宣讲作品。历经一年多的酝酿,《跟着共产党走》等宣讲作品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和认可。
据了解,近5年,该校共设立50多个文化研学基地,研究生创作的歌剧《星星之火》、话剧《天籁》等红色作品成为响当当的红色名片,用人单位“点赞”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告诉记者,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将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身体素养教育融为一体,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