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是中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因为他的研究和保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才有了14万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一生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吴天一身体上遭受过很多创伤,也感受到很多快乐。现在,85岁的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面对面》专访了吴天一。
开拓高原医学
吴天一出生在新疆塔吉克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1951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一起参加对朝鲜的医疗援助。1958年,很多内地居民响应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号召,迁居青海,吴天一和妻子也在其中。作为内科医生,他见到了很多高原病患者。在满怀激情想要开发大西北的内地移民中,高原病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而医学上对高原病的研究仍是空白。
吴天一:他们非常有激情,报名到青海来,但不能适应高原缺氧,最后都撤回去了,这两个事情在我脑子里非常深刻,应该要解决,应该要研究。
1964年,吴天一被调到青海果洛的骑兵支队,那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让低压缺氧环境对人体的挑战更加凸显。
1978年,青海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的专业机构——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后改为高原医学研究所,吴天一任所长。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95%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医学普查,从中获取人群患病率、环境因素和各项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高原医学从0到1的开拓只能从调查开始。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每一次出发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路途漫漫,每一个样本的获取都要跋涉很远的距离。调查时,需要携带大量医用设备,如何保障设备的安全,吴天一从白求恩那里得到了启发。
抗日战争时期,为减少转运过程中医疗器材的损失,白求恩设计了一种专用药箱,形状和马背相匹配,因为听到有人在唱一首和卢沟桥有关的小曲,白求恩就给这个药箱起名叫卢沟桥药驮子。吴天一如法炮制,也设计了自己的药驮子,用来装载各种仪器和设备。
高原上的人们,居住极其分散,要在一个区域内获取90%以上居民的数据,吴天一有一个原则——一个也不能落。
吴天一:有一次带我们的大队书记跟我说,吴医生,有一个老太太老阿奶在三十华里以外,就一个小女孩子照顾她,去不去?我当时脑子一转,如果我说这一个比较远,就一个老太太就算了别去了,那么他今后的一个印象就是很远的人很单薄孤单的,你是不会去的,那我就要丢掉很多非常宝贵的资料,所以我说必须去,一个也不能落。
每次调查,团队少则七八个人、多则十几个人。广袤崎岖的高原上,马是最适合他们的交通工具。骑兵连的经历让吴天一成为团队中最擅长骑马的人。
长达12年中,每年六到八个月深入藏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凝结成十几万份数据样本和100多篇论文。这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获得世界高原医学界的认可,在这篇论文中,吴天一通过藏族人群和世界其他高原人群的比较,得出一个结论,藏族在自然进化中获得了最佳的高原适应性。这一学术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将会是一次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奇迹。
“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启动,十几万建设大军集结。从格尔木到拉萨1142公里的铁路长度,80%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延伸。
在青藏高原,海拔 4000米以上的地区,空气含氧量约为平原地区的60%,因高原低氧而出现的肺水肿、脑水肿会危及生命。为了保障建设大军的生命安全,吴天一受聘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顾问和高原生理、高原病防治专家组的组长。
吴天一先后写了两个手册,第一个就是建立青藏铁路的高原病防治和保健的手册,送到每一个参加铁路建设的工人手中,只要有小学和初中的水平就能看懂这本小册子,里面有很多图。
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同时,吴天一还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处置流程,三高就是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三低则是低转、低转、再低转,当有人出现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的症状时,“三高”提供生命支持,“三低”保障第一时间快速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以进一步救治。在吴天一的推动下,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全线配置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作为生命保障线。
而他在高原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一万二千米、下至水下30米压力环境的综合氧舱,为高原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人为控制相关因素、获取实验数据的环境,吴天一是第一个进入到这个综合氧舱进行人体实验的人。
凭借十几年高原病学调查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吴天一毕其功于一役,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的5年中,14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六十年的坚守
吴天一:我的两个眼睛白内障,我发生多次车祸,断了14根骨头,我的心脏慢性缺氧,装了起搏器,我的骨头里面现在还有这么长的十几公分的钢板,但是对于事业来说这是必要的,没有牺牲哪有收获。
记者:您现在都80多岁了,每天用眼要用多久?
吴天一:早上8点30到11点30,12点吃午饭,下午2点30到5点30都在电脑上,晚上也都在电脑上做,到了11点我的老伴来收我的作业了,关我电脑了,不让弄了。
青藏高原成就了吴天一终生的追求,但这一追求也带给他危险和病痛,1982年在开展大规模高原人群普查的途中,他有过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一次是车子在山路上侧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机血流满面,幸而大难不死。另一次车祸,让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险些戳入心脏。常年暴露于高原强紫外线的照射中,他不到五十岁就因白内障接受了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时至今日,高原医学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最紧急的选项。
记者:可能人上了年纪,80多岁的时候就更觉得时间不够用了。
吴天一:这种紧迫感更紧迫了,怎么搞的天又黑了,实验没做完。
记者:时间多了再写本书,您写本吴天一历险记。
吴天一:我哪有时间,一个科学家走过的路对人类的贡献是客观的,不一定非要有这样一本东西像石头一样刻出来,这是我的看法。
记者:其实人生是有很多次偶然,您想过没有,什么原因让您从一开始一个年轻的内科医生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一位学术泰斗?
吴天一:一个选择走一生,这个很重要。
记者:您感觉辛苦不辛苦?
吴天一:辛苦,辛苦也是幸福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