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晖 阚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0/20 14:58:42
选择字号:
中原粮仓和一粒种子的故事

 

(二十大时光)中原粮仓和一粒种子的故事

中新网新乡10月20日电 题:中原粮仓和一粒种子的故事

作者 赵晖 阚力

十月,豫北的秋色一片金黄,这是丰收的颜色。

黄河北岸再向北,进入新乡延津县,一座金黄的巨型麦穗雕塑辅以“中国第一麦”五个大字,将这里与“中原粮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记者前往目的地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大柳树村的道路两侧,摊晒的玉米和花生延绵数里,丰收之景让人惊叹。

位于国家小麦产业园核心区的河南麦香薯甜好时光农场,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欧行奇教授的育种基地,这里夏季育小麦,秋季育红薯。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农业育种专家,跟土地打了三十多年交道。

进入农场,本以为欧行奇会在办公室等候记者采访,谁知他正蹲在一片红薯地里,深色装束和黝黑的皮肤,在一众人里很是难找。

“你好,我在这里!”一声高喊,记者才看到他的位置。在狭窄的红薯沟里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几分钟,来到欧行奇面前,他伸出满是泥土的手握住记者的手,“来,你们也沾沾地气!”

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里,欧行奇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情况。一把微型镰刀,时不时将刨出的红薯切开:“你看这个品种,看外观表皮光滑、薯形好,看出土情况它高产,切开肉质也不错,这个品种要重点关注!”

每年的这时候,欧行奇都会在这片近400亩的育种基地带领团队筛选薯种,确定未来重点培育方向。地里的活干完,待红薯存放二十多天糖化后回到学院实验室,他便开始“日均品尝几百个红薯”的口感品质工作,“对一个优质品种来说,口感更是十分重要。”

其实,欧行奇的科研主业是小麦育种。自1986年起,他就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先后参与“百农64”“矮抗58”小麦品种培育,其中“矮抗58”在黄淮南片种植面积超3亿亩;主持培育了“百农207”“百农307”“百农607”等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207”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代表性、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平均亩产1300斤左右。

采访中,记者巧遇江苏宿迁几位种企负责人慕名而至,向欧行奇了解“百农607”情况。其中一名曹姓经理说,“百农”系列小麦品种在宿迁深受农民喜爱,“这些品种产量高,抗倒伏,很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成绩的取得,是欧行奇用脚步在麦田里丈量出来的。团队成员乔红介绍,每年麦收前的两个多月,他在麦田日均行走近三万步。

“下地割麦子,在麦地住帐篷都是常态。”乔红说,正是欧行奇对麦子的痴迷、对科研的执着感染了她,使她坚定了做农业科研的决心。

十年来,欧行奇带出了一支不怕累、能吃苦、创新能力强的40余人育种团队,这支团队在做大做强小麦育种的同时,不断在红薯育种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起初是基于教学需要接受了这项任务。”谈到“跨界”开展红薯育种,欧行奇说,新世纪初,学院小麦、棉花、玉米等大作物品种已相当成熟、稳定,而水稻、花生、红薯等小作物品种几乎还是空白,亟待开拓创新。

“近几年,人们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吃得丰富、吃得健康成为人们的追求,红薯等杂粮作物产业链条长,属高附加值作物,从消费端到生产端都会受欢迎。”在欧行奇看来,无论是小麦还是红薯,其研究目的都是让国人不仅吃饱还能吃好。

目前,欧行奇培育命名的“百薯1号”“百郑薯1号”“百郑薯2号”等红薯品种有近30种,还在试验种植阶段、尚未命名的超百种。一手抓小麦、一手抓红薯,欧行奇形容这是“双轮驱动”。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近十年,“中原粮仓”河南的全年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与欧行奇一样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们,是粮仓丰收的“密码”之一。

“种子是农业增产措施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6%左右。”在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财看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种业是重要的一环。

郭天财介绍,近几年,河南培养了一支涵盖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甚至农民专家在内的庞大的农作物育种队伍,涌现出一批种业创新领军人物,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实施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6大行动,成立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组建了神农种业实验室,规划建设了“中原农谷”,加之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设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玉米生物学国家重大实验室等,他希望这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把河南乃至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优势资源聚集、整合起来,使种业创新步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但粮食生产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才能实现农业增产。”郭天财认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仅要壮大种业,还要重视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才能确保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他相信,国家未来会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我们‘农业人’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好的政策加上创新驱动,粮仓无虞。”

欧行奇向记者表示,过去五年,我国立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做大做强种业,对《种子法》作出全面修改;立足促进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等,设立了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鼓励创新,不断打造利于科研创新的宽松环境,这些都为粮仓装满粮奠定了根基。

对于未来,欧行奇同样满怀信心。“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同时,继续加强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强突破性重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稳步快速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在育种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抗逆抗病节水省肥型高效品种。”他说,致力培育更多更优新品种,是他这名共产员始终不忘的情怀。(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