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8 11:58:20
选择字号:
无关NgAgo,韩春雨时隔6年再发论文|专访

 

编者按:经过同行审议,《核酸研究》近日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最新论文,其前提是默认作者没有造假行为,审稿人不会去重复该研究的实验。未来结果如何,需要学界给出答案。

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副教授韩春雨以通讯作者身份在Oxford academic旗下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核酸研究》,IF=16.971)上发表其最新成果,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在活细胞内示踪核糖核酸(RNA)的工具。

自2016年5月发表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后,韩春雨本人历经科学质疑、论文撤稿、调查处理等种种争议性事件。

沉寂数年后,韩春雨的最新动作再次引发关注。1月26日,《中国科学报》对其进行了采访。

争议后再发论文

据韩春雨介绍,“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和NgAgo没有关联,但也是新技术开发,或者说工具的研究发明。”他表示,“过去六年,我们一直在做工具的开发,Ago相关的工具我们也一直在做。”

《中国科学报》注意到,最新论文通讯单位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韩春雨解释:“这个中心是NgAgo研究论文之后成立的,我也是在争议之后到中心工作,目前是副教授。”

韩春雨引发的巨大争议始于6年前。

2016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韩春雨团队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在国内某网红科学家推手的鼓噪下,被媒体以“甘坐冷板凳、十年憋大招”的故事原型炒作而走红。随后,国内外多名基因编辑领域科学家实名发声,称实验结果难以重复,怀疑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2017年8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文中宣布韩春雨团队已撤回该论文。

2018年9月,河北科技大学通报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本次采访中,《中国科学报》质疑当年如何得到“没有主观造假”的调查结果,韩春雨表示“不再解释”。“学校考虑到涉及学术,放在公众面前可能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让我不要再去说了。”他说。

新研究是什么?

在这篇题为“A Cas6-based RNA tracking platform functioning in a fluorescence-activation mode”的最新论文中,作者写道:“这种基于蛋白Cas6‘分子开关’的RNA示踪平台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RNA在细胞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是生物学上不争的事实。为此,科学家们致力于在活细胞内“看”到RNA的分布以及追踪RNA的活动,试图用一些分子与其结合能够发出荧光,从而“点亮”RNA。

不过,道理虽然简单,实现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据韩春雨介绍,目前,学界用荧光示踪活细胞RNA有两种方法,荧光富集(FE)型和荧光激活(FA)型。

“富集型例如最新的Cas9或者Cas13工具具有启发性,研究它们的文章都发表在很好的刊物上,但存在背景高、分子量巨大等问题,并不好用。”韩春雨表示,而激活型例如基于MCP-PCP的荧光互补激发RNA示踪工具则需要在靶RNA上连接非常长的“反应原件”附加片段,附加片段甚至远远大于想要看到的靶RNA本身,因此增加了产生假相的可能。

韩春雨表示,其团队一直在尝试开发更好用的RNA示踪技术。近年来,一些“CRISPR/Cas6蛋白与RNA上的Cas6结合位点(CBS)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引发其团队的关注。

韩春雨表示,其团队注意到Cas6结合CBS可能产生结构变化这一特点,设计出“点亮”荧光蛋白的RNA示踪工具。具体来说,Cas6与split-Venus片段(被一分为二的荧光蛋白)构建成一个新的嵌合体示踪蛋白,这个蛋白平时不会发光,只有与目标RNA结合时才会发出荧光。因此,他们将其命名为基于Cas6的荧光互补平台(Cas6FC)。

简单地说,利用这一平台,只需要在感兴趣的RNA上标记上一个反应原件,就能“打开”Cas6FC荧光开关,从而“点亮”RNA。

论文称,Cas6FC可以解决此前平台面临的高背景噪音的困难。“在活细胞中,Cas6FC可以检测目标RNA而几乎没有背景噪声。”

新发表论文的实验做得“还不丰满”

对于最新研究,韩春雨称“我们是有信心的”。他表示,“重复性是不成问题的,目前,已经有一些比我们还小的实验室在和我们合作,有一些反馈,这个工具是可以直接拿去用的,并且是好用的。”

韩春雨同时承认,新发表论文的实验做得“还不丰满”。“论文还是重在机理、原理,一些实操性的实验还没有做完整。”他表示,原因在于“人员、经费和设备的限制。”

《中国科学报》看到,论文在“经费”一栏中标注了“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9272403D)”一项资助。论文共有5名作者,其中第一作者为高峰,通讯作者为韩春雨。作者中还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Zheng Ke、Jiang Feng以及主要负责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Li You Bo。

韩春雨曾于2019年5月在bioRxiv预印本网站上提交了关于示踪RNA新平台的初步文章,正文不足500字,未经同行评议。预印本文章将新平台命名为“VN-dCasE-VC”,结论是“dCasE蛋白更适合用于活细胞的RNA追踪”。两年后的2021年2月,他们形成正式文章投稿《核酸研究》,12月完成修回、编辑确认,最终于2022年1月初接收。

此外,韩春雨透露,他们正在开展Ago有关的科研工作,近期会发表一些研究成果。

对于最新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国科学报》尝试联系国内相关专家进行评价,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如有业内专家愿意置评,请联系我们(xgan@stimes.cn),或在留言区给出专业意见。

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nar/gkac014

https://doi.org/10.1101/63591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