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26 18:31:45
选择字号:
中国发布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成果

 

会议合影。(彭睿摄)

9月26日,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成果及专家论坛在京举办。该项研究首次提供了我国成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获得各类治疗状况的全国数据。研究共44家单位,历时3年共同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致辞中介绍说,这项研究从临床卫生服务利用角度对于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始末

“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是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黄悦勤负责,组织全国共44家单位,历时3年共同完成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支持的科研项目,是我国首次全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据黄悦勤介绍,上世纪国内精神障碍研究进行过两次大样本的调查。第一次始于1982年,共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样本共51982人,调查的结果是各类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精神分裂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

第二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始于1993年,共有7个地区协作调查,样本23333人,调查结果为,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为13.27‰,精神分裂率为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

此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18岁以上社区居民。在157个县/区、1256个村/居委会中抽取受访者32552人。

调查获得了我国社区成人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估算其伤残调整寿命年;分析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利用精神卫生服务的现况;探索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组进行了缜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文章撰写,第一篇主要研究结果的科学论文由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作为重点研究报告,并配发专家评论,于2019年初在线发表。最近的学术文章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许秀峰和卢瑾教授作为并列第一作者,黄悦勤作为责任作者,项目组合作共同撰写了专门针对抑郁障碍深入研究的论著,题为“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再次被《柳叶刀-精神病学》接收,于今年9月21日在线发表,并配发专家评论。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201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占首位;在全球所有疾病的疾病负担中抑郁障碍排名第13位,在中国排名第11位。中国的抑郁障碍疾病负担高,然而之前并没有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

为此,项目组深入分析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中关于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描述了抑郁障碍的社会经济相关因素和卫生服务利用现况。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据卢瑾介绍,研究结果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抽样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居住地、就业状况和地理位置;第二是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即根据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对终生罹患和12月罹患的抑郁障碍进行了诊断,抑郁障碍包括三个亚型: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和未特定型抑郁障碍。第三是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估过去12月中,由于抑郁障碍的症状而导致的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第四是抑郁障碍的医疗服务利用现况:对于过去12月诊断为抑郁障碍的受访者,询问同期是否接受过针对情绪问题的治疗;对于接受过治疗者,则继续询问具体的寻求治疗类型。

治疗方式分为精神心理专科治疗、综合医院治疗、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宗教人士、社工等提供的干预)、中医或其他治疗四类。

对于诊断过去12月罹患抑郁障碍者,曾遵医嘱使用任何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治疗≥30天且≥4次,或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接受≥8次心理治疗(每次平均30分钟)称为“充分的治疗”,而采用人群社会服务、中医或其他治疗称为“不充分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分布特征与之前的区域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似:其中,性别分布:女性患任何一类亚型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工作状态分布:家庭主妇、退休、失业人员的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和12月的患病率均高于有工作者;婚姻状态分布:分居、丧偶或离婚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已婚或同居者。年龄分布:与最年轻的年龄组(18-34岁)相比,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的患病率在较大年龄组中更常见。抑郁症和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发病年龄均约为14岁,但心境恶劣障碍发病年龄约为18岁;无关因素:各类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城市与农村)和地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抑郁障碍患者充分治疗率不到10%

研究发现,中国约有41.1%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其中29.8%的患者共病焦虑障碍,13.1%的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7.7%的患者共病冲动控制障碍。

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明显社会功能损害。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744名患者中,75.9%存在功能损害,其中抑郁症的功能损害占比83.6%,心境恶劣障碍的功能损害占比79.8%,未特定型抑郁障碍的功能损害占比59.9%。进一步发现抑郁症不仅功能损害占比最高,而且严重程度也最高;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功能损害占比最低且严重程度最低。

此外,抑郁障碍及各亚型的抑郁症状程度明显不同, 88.7%的抑郁障碍患者有明显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其中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未特定型抑郁障碍患者有明显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为94.7%、94.1%、77.6%。抑郁症及心境恶劣障碍患者存在严重或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为38.8%和38.5%,均高于未特定型抑郁障碍的12.5%。而且,各抑郁障碍亚型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的天数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占首位。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却很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项目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教授王宇在发言中介绍说。

在过去12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而其中仅有3.6%的患者寻求专业精神卫生医生治疗,7%的患者寻求卫生保健治疗(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一次精神专科、医疗卫生部门或使用精神类药物),0.3%的患者寻求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院外宗教人士等提供的干预),2.7%的患者寻求中医和其他治疗。

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7.1%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由于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因此仅有0.5%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在抑郁障碍各亚型患者中,抑郁症患者寻求精神心理专科治疗的比例最高,也仅为4.7%;心境恶劣障碍患者为3.0%;未特定型抑郁障碍患者接受中医或其他治疗的比例最高为3.3%。

“将来,有条件调研可以再扩展到18岁以下的人群。”王宇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