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6 13:17:30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示“天问一号”着陆区地质背景和演化史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获悉,科研人员利用历史数据研究分析了“天问一号”着陆区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史,并等待“祝融号”巡视器就位探测,以厘清火星北半球水环境历史并验证“古海洋”的假说。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行星科学期刊Icarus上。

今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巡视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乌托邦平原形成于诺亚纪,是火星北半球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为3200公里,其西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分别与伊西斯平原和埃律西昂火山地区相接,形成了广阔平原区域。地形地貌数据表明,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乌托邦平原位于推测的古海岸线内,研究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对了解其地质演化历史,验证火星“古海洋”假说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综合使用多源遥感历史数据对着陆区进行研究,发现多种地貌特征指示乌托邦平原可能曾存在大量的水冰/挥发分,且不同地貌的分布与其距离乌托邦平原中心的距离及水冰/挥发分的含量有关。

科研人员根据遥感数据,综合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地质演化历史,即乌托邦平原形成于诺亚纪,随后受到沉积和火山物质的改造和填充,早西方纪火山物质填充于乌托邦平原,中西方纪受构造作用形成皱脊,晚西方纪洪水涌入,洪水消失后形成平均厚度超过百米的沉积物,后期受构造抬升或差异性的压实作用形成大型多边形槽沟,亚马逊纪来自埃律西昂火山的熔岩流流入乌托邦平原。

同时,科研人员表示,祝融号巡视器携带的光谱仪和探地雷达等多种载荷将开展就位探测,为研究着陆区的物质成分和浅表层结构、验证“古海洋”假说提供数据支持。

“天问一号”着陆区地质演化历史示意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carus.2021.11465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