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31 23:00:09
选择字号:
科学养蜂:静静等待蜂蜜成熟

 

“小复式蜂箱。李晨摄

强群蜂产量大。李晨摄

 刘云忠展示已经封盖的蜜脾。李晨摄

7月下旬,北京密云的山林里,“蜂二代”刘金良和他的父亲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他们要把蜂箱里已经酝酿成熟的蜂蜜原封不动地取出并送到加工厂。

这里的蜂群住在小复式般的新型蜂箱里,依靠新王强群、少转地、不摇蜜等技术,一个蜂箱产出的蜂蜜几乎是传统蜂箱的两倍之多。

刘金良告诉《中国科学报》,从2018年开始他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接触,去年正式开始采用他们的新技术养蜂,今年就实现了大丰收。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说,传统养蜂方法和蜂蜜生产加工方法不能充分体现蜂产品营养价值,是时候在我国蜂产业界推广“成熟蜂蜜”的概念了。

蜂产品质量差:养蜂大国难成养蜂强国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真实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他们就按照这个地图追逐着鲜花,常年天南地北迁徙。养蜂的行话称之为“追花夺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蜂群经常转地,长途跋涉,蜜蜂损失大,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可谓劳民伤蜂又伤财。

“蜂产品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表征品。采用上下两个箱体的‘双箱体养殖’和‘转地养蜂,追花夺蜜’是目前我国养蜂行业的主要模式。”在7月26日举行的“全国成熟蜂蜜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和“成熟蜂蜜专项技术交流会”上,彭文君表示,我国的蜂产业亟须来一场“甜蜜蝶变”。

蜜蜂所副所长吴黎明介绍,此前,我国普遍采用“两箱体、勤取蜜、取稀蜜、后浓缩”的传统蜜蜂饲养方法及蜂蜜生产加工方法。

吴黎明告诉《中国科学报》,勤取蜜,取稀蜜,实际上严重影蜂蜜的产量和品质。很多蜂农认为,取蜜次数越多,蜂蜜产量越高。大流蜜期,有的养蜂人甚至天天取蜜。

然而,每次开箱取蜜,蜂农都要提脾抖蜂,割蜡盖取蜜,还空脾给蜂群,蜜蜂还要清理取过蜜的空巢房,恢复工作秩序。

“整个过程,对蜂群产生严重惊扰,蜜蜂会被激怒,会抢食蜂蜜。”吴黎明说,有蜜就取,让蜂群中的蜂蜜所剩无几,一旦遇到气温低或刮风、下雨,蜜蜂采不到新蜜,就容易受饿甚至饿死,即便饿不死,蜜蜂健康及寿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

另外,这种方法取出的蜂蜜没有经过天然的充分酿造转化,水分含量高,抗菌、抗氧化能力差,微生物容易繁殖超标,蜂蜜很容易发酵。

“这样生产出的蜂蜜产量低、质量差,蜂蜜的营养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养蜂者的收入上不去。最终导致我国虽然是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彭文君说。

静静等待蜂蜜成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蜂产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联合相关机构,艰苦攻关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在成熟蜂蜜优质高效生产,成熟蜂蜜与浓缩蜂蜜、掺假蜂蜜鉴别,成熟蜂蜜营养功能评价等方面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彭文君介绍,所谓成熟蜂蜜就是天然酝酿成熟的蜂蜜,完全由蜜蜂完成全部加工过程。他说,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天然甜物质。随后,蜜蜂再将其存储在蜂巢的蜂房中,用蜂蜡将其密封,封了蜡盖的蜂蜜在蜂房内继续转化,水分达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量达到70%以上。

“这样就形成了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质期内不发酵变质的纯天然蜂蜜,也就是成熟蜂蜜。”彭文君说。

如何能生产出成熟蜂蜜呢?吴黎明介绍,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核心在于,在流蜜期来临前,通过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两个或多个蜂群,形成超大采蜜群势;流蜜期采用多箱体方法养蜂,及时给蜂群添加蜂箱,扩大蜂巢,蜂群中一直都有地方让蜜蜂储蜜酿蜜,不需要通过经常取蜜给蜜蜂腾出储蜜空间。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改变了“喂白糖换取蜂蜜”的做法。

春繁、秋繁,用白糖水奖励饲喂蜜蜂,越冬前突击用白糖水喂蜜蜂作为蜜蜂越冬饲料,这种养殖方式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很多蜂农认为,蜜蜂采集酿造的蜂蜜也只是够蜜蜂自己吃,如果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就会饿死。

吴黎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蜜蜂的生长发育没有蜂蜜和花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发育不良、亚健康,甚至生病,造成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能力、哺育能力大大下降。而且,蜜蜂的卵、幼虫、蛹也会营养不良,即便蜜蜂出房后,也是亚健康,蜂群自然不能高产丰收。

实验证明,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将优质蜂蜜留作饲料,供应给越冬的蜂群,能让越冬蜜蜂死亡率维持在0.85%~5%。而白糖作为越冬饲料的蜂群,死亡率高达15%~50%,甚至更高。

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一个要点就是为蜂群留下足够的优质蜂蜜作为饲料越冬。吴黎明说:“用白糖替代蜂蜜,损失的是蜜蜂的健康、寿命,蜂群的群势、采集力、蜂蜜产量和质量,增加的是养蜂人和蜜蜂的劳动量,以及对蜜蜂的伤害和干扰。看似占了白糖和蜂蜜差价的便宜,实际吃了大亏。我们必须要善待蜜蜂,让蜜蜂体质健壮,让蜜蜂健康长寿。”

“我们的技术就是让蜜蜂成为蜂蜜的唯一生产者,静下来让蜜蜂酿好蜜。” 彭文君说。

新技术让“蜂二代”回归

密云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拥有野生蜜粉源植物201种,其中荆条分布面积近170万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蜜库,为成熟蜂蜜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创建全国首家“蜂产业研究院”,进行成熟蜂蜜系列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累计推广多箱体养蜂6000群,并建立《密云成熟蜜生产技术规范》和《密云荆条蜜质量标准》。

彭文军说,在北京地区示范推广成熟蜜生产技术,蜂蜜产量显著提高,蜂蜜的品质得到根本改变。

同时,新技术让养蜂人从繁琐的取蜜、检查蜜蜂等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蜂效率。刘金良的父亲刘云忠是养蜂能手,有着30多年的养蜂经验。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现在养蜂和以前差别太大了,以前我最多养一两百个蜂箱就忙不过来了,现在一家三口人可以养上千个蜂箱,蜂箱多了,收入也多了!”

吴黎明说,近年来中国的养蜂业面临逐步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一辈养蜂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又不来养蜂,希望技术变革能慢慢扭转这一状况。

刘金良曾在外打工、当兵,后来接过了父亲的养蜂事业。“从小就看父亲养蜂,太辛苦,太累了,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养蜂,新技术让我看到养蜂业的希望。”刘金良告诉《中国科学报》:“现在一年只要两个月时间采蜜,而且不用到处搬箱,蜂蜜完全成熟了取一次蜜就可以了。”如今,他已经成为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观摩会现场,专家对刘金良的蜂场封盖成熟蜂蜜进行了取蜜称重。在密云区荆条蜜花期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成熟蜂蜜产量依然达到每群50公斤以上,高于同样环境条件下常规蜂群非成熟蜂蜜产量的两倍,蜂蜜品质也非常好。

数据显示,在新技术的带领下,2020年密云区蜂产业综合收入1.3亿元,蜂农户均收入3.5万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9.3%和52.1%。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还对成熟蜂蜜与浓缩蜂蜜、掺假蜂蜜鉴别、成熟蜂蜜营养功能评价方面进行了艰苦攻关并取得了突破,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推动“优质优价”市场形成,促进我国蜂业健康发展。

“科学养蜂,科学生产蜜蜂产品,成熟蜂蜜是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彭文君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