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国科技之路》丛书,是中宣部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向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作品。作为一部大规模、跨行业联合出版物,丛书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聚焦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水利民生》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浩担任主编。我作为《水利民生》的执行主编,是实质负责本卷书稿最终付梓的中枢,也是给各部分建立逻辑联系与统揽全局的实际执笔人。
从2020年8月份接到《中国科技之路》丛书水利卷的组织撰写事宜,到2021年5月30号基本定稿,整整半年时间,《水利民生》稿件经过多次校核、斟酌,并最终顺利出版。回头来看,《水利民生》卷的成功组织和编写工作,得益于好多因素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王浩院士高屋建瓴的构架和放手让我摸索干,这给了我信心。王浩院士百忙之中非常关心专著进展,不厌其烦地亲自审看和修改材料,提出专业意见,在向广大读者呈送文字图片等精神粮食的同时,还一次次亲自录制视频,给本书留下了很多精彩视频,让广大读者可以更好地走近科学家。
其次,是碰到了好的团队。在整个编写团队里,全体作者认真负责,在短时间内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文稿、图片、视频和VR素材,在校稿过程中给予了全力配合。同时,及时吸纳科普研究所团队参与,为把水利相关专业技术内容实现科普化走出了关键一步。作为《水利民生》的出版单位,水利水电出版社的编审团队给予本书全力呵护,出版社将《水利民生》作为2021年出版工作的头等大事;为该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回顾这半年参与《水利民生》的主编工作,就如何做好科技科普,有两点体会。
一是科普工作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不仅必要,而且急需大力加强。社会大众一般将科学家看得很神圣,感觉难以靠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学家跟公众的联系不够紧密,事实上科学家也是普通群众的一份子。科普工作可以让普通大众了解科学甚至科学家,是建立科学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形成全社会讲科学、懂科学、爱科学,让大众参与监督并促进有效创新的重要手段。作为水利行业一个很窄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参与这次科技科普工作,让我补充了很多水利行业众多专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行业自豪感。
二是科普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单位和工作者需要主动出击参与科技研发的全程,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也应布局一定的科普份额。科技创新既要“上天”也要“接地”,到底是不是有效“创新”,需要社会和市场参与评判、监督。当前,我们很多创新成果都是专家自己说,很多对创新的评价认定,也大多是同行业内的专家判定,这样子就难免出现一些“伪”创新。
建议一些可以让公众了解的科技研发项目,应尽早让科普人员参与到项目研发的全过程,既可以及时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形成全社会创新氛围,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社会大众作为纳税人,有权知道这些税收在科技研发方面有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有观点认为,科学家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做科普,我认为有道理但不太容易实施,科学家集中精力做科技创新研发是其本质工作,科普工作者适当跟踪科学研发过程,并合适地将创新成果科普给社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让“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
(本文作者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