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卓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6 15:29:30
选择字号:
副教授能当大学校长吗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场由中外两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介绍中外主办方校领导时,我吃惊地发现,中方校长是一位国内顶尖学者,而外方校长却仅仅是一位副教授——虽然该大学所在国评教授难度相对较大,但这依然足以引人思考。

因为这一现象在国内高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即使是一所国内最“基层”的地方高校,其校长的头衔也几乎一定会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复杂,在我看来至少包括三点。其一,在高校这样一个学术精英人才汇聚之处,作为“领头人”的校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是很难“服众”的;其二,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领导力很难通过某种量化指标体现,此时,卓越的学术能力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领导力不可量化的弊端;其三,顶尖科研人才更能够洞悉科研、教学规律,作出符合规律的决策。

然而细思之下,这三点似乎又都有待商榷——大学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科研之所,并不是“比武场”,不需比拼出一位“盟主”;学术能力不等于领导力,况且在现代大学,校长应是“服务者”而非“领导者”;在发现科研管理规律方面,顶尖人才并不见得比学术成就一般的人才更具洞察力。

尽管如此,当前公众在看待各高校的校长时,似乎对于学术能力的关注度远高于对其行政能力的关注。为了扭转这一状况,一些高校校长也在上任之始就作出了暂停科学研究的承诺,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优秀科研资源的浪费。

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还在于我们对校长选材标准的界定——究竟是学术能力为先,还是行政能力为先?事实上,此前就有高教界同仁表示过,如果某校领导此前在地方行政部门工作过,往往能更好地管理学校,其中原因恐怕就在于地方行政机构只看行政能力而非学术能力吧。

当然,我们强调校长的行政能力,并不代表优秀学者不能胜任校长之职,更不是一定要国内也选出几个“副教授校长”——鉴于中外不同国情和人才储备情况,此举完全没有必要。只是希望公众以及有关部门看待高校校长时,将其放在教育行政人员的原本位置上,并基于此考查其实际能力,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学术成绩”。要知道,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梅贻琦能够成为大学校长的楷模,凭借的也不是“学术成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