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何亮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6/28 10:47:23
选择字号:
孙家栋: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亲历者说

1967年7月底,正值盛夏的北京酷热难当。一天下午,孙家栋在办公室工作,热得满头大汗。彼时,他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正当他趴在一张火箭图纸上冥思苦想时,有人敲门。来者开门见山:“聂老总指示,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从少年时梦想修大桥,到前往苏联学习航空发动机专业;从回国之初研制导弹,到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孙家栋的人生屡次经历转折。但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心从未改变。

1958年,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2年后成为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一毕业就从事导弹研制工作,我想,这辈子可能就搞导弹了。”孙家栋回忆道。

但在1967年的那个夏天,一切都改变了。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研制成功,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随后,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

1970年4月,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着《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孙家栋和一同做研究的同志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相继担任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并参与领导了其他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

1985年10月,当我国又将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后,时任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

这个消息震动了国际航天界。那时,美国和法国垄断着国际宇航发射市场。然而1986年,世界航天界的4次大爆炸,使欧美诸国陷入低谷,却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为此,孙家栋扮演起“生意人”的角色。在1988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到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美国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

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家栋笑道:“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为中国北斗、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操劳奔波。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