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23 23:35:24
选择字号:
精准医学,助力癌症筛查与治疗

 

今年早些时候,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癌症患者数量在增加,5人中就有1人会在一生中罹患癌症。我国预估新增457万癌症病例,占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总数的23.7%,成为癌症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

当前,精准医学如何助力癌症诊断、治疗?在近日举行的聚焦肿瘤学领域的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会上,《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多位研究者。

结直肠癌,影像学助力早筛

“现在乳腺癌、宫颈癌的筛查已经纳入日常。但对于结直肠癌来讲,目前的筛查仍然不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孙应实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据IARC统计,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去年新增病例193万例,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也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癌症死亡原因,每年造成近100万人死亡。

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增病例近56万,仅次于肺癌。死亡病例近29万,继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之后,处于第五位。

据介绍,结肠直肠癌公认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低水平的体育活动、不良饮食和吸烟。饮酒也是导致结直肠癌的一个已知风险因素。即使没有接触或接触已知风险因素很低的人也可能发展成这种疾病,因此早期筛查十分必要。

孙应实表示,以往结直肠癌在欧美西方国家发生率比较高,在中国发生率比较低。但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蛋类、肉类的增加,我国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40~69岁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且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做的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分期较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并给个人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他说。

据介绍,结直肠癌筛查包括粪便检测、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当前,影像学检查作为癌症诊断和检测手段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让临床诊断更客观、准确、可靠,且对抵抗力较弱、肠镜检查耐受性相对较差的患者更加“友好”。

“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是癌症防治的关键,个人应当给予重视。特别是45岁以上的人,定期做体检,如肠镜、胃肠道影像检查非常必要。”他说,同时要让饮食更加健康,加强锻炼,进行全方位自我调节。

食管癌,疫苗“一定会出现”

“食管癌是在我国是高发性瘤种之一。去年,中国的食管癌新发病例32万,死亡病例30万。全球53%~55%以上的食管癌的新发病人和死亡患者都在我国。”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医生鲁智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据介绍,在我国,食管癌存在典型的地域分布现象,高发区包括豫北、陕西的部分区域和太行山区域,此外四川的南充、盐城以及福建的福州、汕头等区域也存在食管癌聚集现象。与西方国家患者通常的食管腺癌不同,我国绝大多数患者所患病症为食管鳞癌,全球7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的食管鳞癌患者都在中国。

食管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相关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长期饮酒、抽烟,进食烫的、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进食过快,这些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使其发生炎症,导致恶变。”鲁智豪说。

同时,他表示,进食隔夜饮食和腌菜,也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进一步引起食管癌恶变。长期维生素缺乏和其他一些环境的因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食管癌发病也与个体遗传的易感性有关。

鲁智豪表示,食管癌的早期往往很难发现,如果出现“三感一痛”的症状,应该引起警惕。“三感”,即异物感、哽咽感和进食时的停滞感;“一痛”,即进食时出现胸口刺痛或者烧灼性疼痛。高危人群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要早诊早治,其早期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2019年以来,免疫治疗走入临床正在给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鲁智豪介绍,目前食管癌中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50%~60%以上。一直以来晚期食管癌,特别是晚期转移性食管癌被认为无法治愈,5年生存率仅有3%~5%。但免疫联合化疗使得这类患者5年以上生存率不断增加。他认为,联合免疫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趋势。

目前宫颈癌、乳腺癌已有疫苗走向临床,鲁智豪相信,对于占我国食管癌患者90%以上的食管鳞癌来说,相关疫苗“一定会出现”。此次新冠疫苗大幅推动我国疫苗研发和平台建设,食管癌的“瘤苗”研究也在探索中。“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让它能够识别食管癌细胞,相信‘瘤苗’只要做得足够精准、有效,未来对食管癌的诊治一定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他说。

肝细胞癌:整合现有疗法“对症下药”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一经发现半数以上病人已处于中、晚期。这一阶段病人如不及时合理治疗,一般平均生存时间只有数个月左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王维虎对《中国科学报》说。

据IARC统计,2020年,肝癌新发病例位居第6位(91万),死亡病例却位居第三位(83万)。我国肝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的一半左右,2020年,我国肝癌的发病病例位居第五位(45万),死亡病例却位居第二位(39万)。

患者数量多,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是肝癌防治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特别是肝细胞癌(HCC)被称为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免疫联合疗法的出现给治疗这种恶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据卫健委2018年相关数据,从2003~2015年,我国肝癌总体五年生存率仅在10%~12%之间。“免疫治疗时代之前,主要治疗手段仅包括手术、介入、放疗、消融和索拉非尼靶向治疗,存在很多局限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科主任邢宝才说。

他表示,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中国发现的肝癌患者中,能手术的只有30%,70%的患者是晚期的,没有手术机会。其次,患者做完手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再者,对于70%不能手术的病人,选择索拉非尼的系统性治疗,有效率较低,仅能让是3%~4%的肝癌病人产生肿瘤的明显缩小,让生命延长三四个月。

2018年,美国食药监局(FDA)授予“T+A”免疫联合疗法治疗肝细胞癌突破性疗法认定,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以瑞士罗氏制药T+A免疫联合治疗项目IMbrave 150为例,该研究在全球招募了501名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开展III期、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其中包括194例中国患者。

邢宝才介绍,今年罗氏制药报告了国际上第一个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肝癌的三期研究结果,与现有的肝癌标准靶向治疗方案“索拉非尼”相比,该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案使得的客观缓解率(ORR)从过去索拉非尼时代的3%~4%,提高到今天免疫加靶向时代的30%~40%。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免疫治疗应使不可切除的肝癌缩小以后,一部分人获得切除的机会;对于晚期的肝癌,即使没有切除机会,也会明显地延长生存期。”邢宝才说。不过,他同时表示,并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适合免疫和靶向疗法联合疗法。从治疗策略来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对此,王维虎也持有类似观点,尽管当前联合免疫疗法在治疗晚期肝癌患者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在治疗时仍需“对症下药”。例如,对于恶性肝癌治疗应重新审视传统放疗的作用。

“传统上大家错误认为肝细胞癌对放疗不敏感。现在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放疗越来越精准(误差可控制在0.5毫米以内),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举例说,对早期肝癌,特别是手术危险性比较高的情况,单纯做放疗,完全可以获得跟手术一样的根治效果。对于术后病理发现有残留患者进一步做放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总体看,王维虎表示,近年来,肝癌在我国总体疗效进步明显,但仍“不足以让更多的病人获益”,为此,需要开展一系列大样本前瞻研究,整合现有各种治疗手段,了解不同方案在不同患者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疗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