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5/29 16:41:08
选择字号:
中国科技界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做好真学问突破“卡脖子”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根本。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如何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与会院士和专家学者代表关注的一大焦点议题。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搞花架子误国误民

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指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误国误民,只有研究真问题、做好真学问,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他说,最近大家都在缅怀袁隆平先生和吴孟超先生。袁隆平先生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吴孟超先生96岁还坚持上手术台,这给科技界树立了杰出榜样。

这些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龚旗煌表示,院士应珍惜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崇高学术荣誉,心怀“国之大者”,研究真问题、做好真学问。作为在高校工作的院士,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立身、立学和施教,努力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同时,要大力促进科教协同,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看来,科技工作者必须全力以赴回报国家所需要的科研成果。“我们要做好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科研工作做好。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国家科技自然就强盛了”。

既解决“燃眉之急”也消除“心腹之患”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现阶段还亟须解决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郝伟对此深有体会,他在某重点型号任务中就曾遇到“卡脖子”技术难题,历时1年技术攻关,最终攻克难题保证型号研制。

郝伟认为,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要既着力解决“燃眉之急”,也努力消除“心腹之患”,为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核心支撑。

郝伟说,目前,中国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等关键领域和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一旦受到管制断供,就会面临生存困境。对这些“燃眉之急”,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迅速集中优势力量,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尽快打通关键领域技术的堵点、断点,努力实现技术体系自主可控,有效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严重威胁。

郝伟指出,针对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如能源安全、种业安全、生物安全等,则要下好“先手棋”,加快部署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努力在重大战略领域建立科技优势,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通过工程的研制建设,解决了一批相关核心关键技术,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

他说,天问一号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更加坚定了我们自立自强的底气和信心,我们将在星际探测的新征途上,以‘中国速度’迈向新高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底已建成开通,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践行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坚持创新超越,自主自强,推动构建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建设,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专家彭寿认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次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他表示,科技工作者应坚守科技报国,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着力为国家科技创新“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