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祖偕 刘双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5/24 13:44:02
选择字号:
袁隆平最后的送别

 

中新网长沙5月24日电 题:袁隆平最后的送别

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5月24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袁隆平生前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这位科学家表达最后敬意。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终其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悲痛万分。在院士离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在院门前留下悼念花束。还有人特地扯来青翠的禾苗,寄托无尽的哀思。灵车从医院到殡仪馆的所经之处,车辆自觉静止、喇叭齐鸣。无数各地民众自发夹道护送袁老,撕心裂肺地反复呼唤“袁爷爷,一路走好”。

连日来,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立的吊唁厅里,献花队伍从凌晨排到了深夜。有人不远千里、万里赶赴长沙,就为送袁老最后一程;不少人在网上下单,托快递小哥敬献鲜花。

社交网络上更是溢满悲痛,大家在网络吊唁厅线上献花、燃烛、点“星”,遥寄哀思。网民纷纷留言缅怀,在对这位“稻田守望者”表达感激与敬意的同时,更有不少年轻一辈发出“以身承志继往开来效袁公”的心声。

24日清晨,长沙一改连日的连绵阴雨,天空如洗、鲜花含悲。

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成了一片“花海”,层层叠叠堆放着寄托全国各地民众哀思与不舍的鲜花,其中还不时夹着几束金黄的稻穗。就读三年级的张慕辰小朋友在稻穗中配上了一幅自己画的“禾下乘凉梦”,画中的“袁隆平”略显年轻,站在高高的稻穗下说“我的梦想实现了”;画的右边还有一封“给袁爷爷的信”,稚嫩的话语和笔迹让人潸然泪下。

悼念民众也把想说的“话”制成卡片放在鲜花中。“先生之风,山高稻长,有幸与您共处一世,国士无双,愿先生一路走好。”“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亲爱的、敬爱的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的字字句句,写满了对袁隆平院士的不舍与怀念。

7时许,带着口罩、手捧鲜花的民众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有人甚至还推着行李箱。因追悼仪式举办地可容纳人数有限,民众在殡仪馆专门设立的群众悼念厅送别袁隆平,其中不乏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父母牵着的青少年、结伴而来的青年,密密麻麻排起的长队一眼望不到尽头。

川流不息的人群,传递着连绵不断的哀思。65岁的张家界慈利县人金美桃特地带着孙子前来送别袁隆平院士。经历过吃不饱年代的她哽咽地说,她在家常常教育孙辈要珍惜粮食,“希望袁隆平再多活十几年”。来自广西南宁的龙德琴带着孩子赶来长沙悼念。收到龙女士从机场酒店赴殡仪馆的订单后,长沙滴滴司机黄金波直接取消了订单,说要免费送母女俩过去。他说,袁老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巨星,是他必追的“星”。

10时,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开始。挽歌奏响,哀乐低徊,现场全体人员垂首默哀。

悼念大厅庄严、肃穆、简朴,两侧整齐摆放的花篮和花圈,诉说哀思。上方悬挂的袁隆平遗像,是他65岁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照片。照片里,袁隆平面带微笑,目光坚毅且炯炯有神地望向远方。袁隆平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国旗安卧在鲜花丛中。

送别仪式极尽简单,没有悼词。吊唁者向袁隆平遗体三鞠躬,围绕灵柩一圈,与袁隆平做最后的告别。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长居世界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他还多次赴世界各地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为人类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