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整体外交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新媒介手段的发展,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做好公共外交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4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了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首倡者赵启正、“全球人文”概念的首创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人文外交”理念的践行者作家贝拉做客学术活动演讲厅,三位学者以对话的方式向交大师生解读公共外交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引起热烈反响。
赵启正谈到,今日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然而,世界上对中国的发展怀有疑虑的国家和人群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经常由于舆论的误导而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敌意。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冷静地面对疑虑和化解敌意,妥善地应对由于无知和偏见造成的歪曲和攻击。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公共外交”引导国际舆论界正确认识中国。公共外交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政策,回答外国人的不解之处。中国已经进入公共外交时代,但相比于政府外交,我国的公共外交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潜力更大、空间更广。
王宁提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便想到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要建构中国的学术理论话语,这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人文学科的“虚”并非总是如此,它有可能转变为“实”进而直接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之目的。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文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人文学者不仅要在国际中国研究领域内掌握话语权,同时也要在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基本理论话题的研究方面争得最起码的话语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文学者的抱负和使命。
旅加作家贝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走上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她更愿意站在世界主义的高度,以“故事外交”文化使者的身份,向世界传递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三位演讲者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比较文学的重要作用:除了学术研究外,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国别的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公共外交”的作用。在现场提问与互动环节,三位演讲者一一回应了听众的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