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3 14:19:05
选择字号:
“自定规则”应持敬畏与谦逊之心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法硕招生取消部分考生面试成绩事件引发公众的关注和争议。这一事件看似只是关乎教育领域的话题,但其实隐含一个重要问题——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适用“严格依规则办事”及“诚信守诺”原则?

人大法学院依据考生诚信复试承诺书第4条“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取消在微信群中讨论复试题目的考生成绩,有媒体认为这是学院依规则办事,考生既然签订守信承诺书就要承担相应后果,作为未来国家法治人才的法科学生更应如此。这种“严格依规则办事、要信守承诺”的思路看似正确,实际上过于简单了。

在笔者看来,该事件中至少存在两种思路挑战当前处理决定。

首先,法律作为抽象的文本,适用于具体事件时需要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此事对于复试承诺书的解释适用存在争议。表面上看,考生在微信群中公布自己抽到的复试题目就是“传播复试有关内容”,但结合承诺书中明确引用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刑法》等法律条文,承诺书中的禁止性条款应当是违纪作弊行为,但对此种小范围交流复试题目的行为,法律并未明确定性为违纪、作弊乃至犯罪行为。

法律适用时,对具体行为的法律定性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情节轻重、性质、后果和主观动机,并非一概从字面意义上机械地理解适用。同理,“微信群说题”是否构成承诺书中的违纪行为也要综合考虑判断。

从主观动机上看,说题考生并没有破坏考试秩序谋取私利的动机,相反,漏题其实是为竞争对手创造有利条件;从情节看,考生在一个小范围微信群中说题目,这与代考、替考、买卖试题等违纪作弊行为存在本质性区别;从后果看,即便有后来考生在很短时间内提前知悉复试题目,对复试结果的影响也不大,因为复试时一定会有追问,而且初试分数对于复试成绩也会有很大影响。一般而言,一道复试题目回答好不好对复试结果的影响不大,这也是涉事考生,特别是初试成绩高的考生们愿意在群里分享复试题目的原因。综合考虑,可以因为其情节显著轻微而不认定构成考试违纪行为。

其次,人大法学院从对承诺书的字面理解出发,认定考生违反考试纪律,这一决定也可能被司法机关推翻。该决定涉及考生招生录取的重大利益,属于行政诉讼主管范围。人大法学院的处理决定并非直接依据国家法律,而是根据单方拟定的以“承诺书”形式表现出的规则。近年来,学生与高校之间因招生录取、学位授予等事项引发的行政诉讼较为普遍,争议焦点通常是高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规则是否与上位法规范冲突、处理程序是否符合正当程序,以及处理结果是否明显超过合理范围。人大法学院复试规则的合法合理性有可能被法院审查并做出否定性裁判。

不可否认,此次人大复试程序有漏洞,妥当的做法是根据面试者人数确定复试考题,用一道废一道。如此,即便考生事后泄露也无风险。如果此事进入司法程序,法院将会审查学校处理决定是否过于苛刻、侵犯了考生合法权益,有权推翻学校的处理决定。总之,学校的处理法律上并非终局不可推翻。

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并不是执法机关,不应对考生过于苛刻。涉事学生的行为确有不妥,但综合情节后果,可以给予批评教育,告诫其谨言慎行,不宜径直认定为考试违纪而剥夺其深造的权利。2021年全国性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此事即便进入司法程序,法院也很难要求学校重新组织面试恢复招生资格,被处理学生顺利入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法治的本质是“善法之治”,善既有法律文本之善,也有法律解释之善。国家法律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社会主体的自定规则。“按规则办事”不应成为掩饰强势者傲慢的借口,规则应当得到法律实质层面的审查和监督。该事件不应当就此沉寂,高校需要对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自定规则进行完善,多结合过往经验考虑具体情况,规则适用更加人性化,根据情节轻重妥当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机械适用。高校在规则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敬畏、谨慎与谦逊才真正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行。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