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0 14:38:54
选择字号:
黑土地遭盗挖,遥感卫星早就“看”到了

 

近日,正值东北备春耕时节,位于世界著名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发生盗采泥炭资源、破坏耕地案件。当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公安机关已拘捕4名犯罪嫌疑人。

黑土为何不能随意挖取?什么土可以用于售卖?黑土保护存在哪些难点?如何进行科学监测?《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4月5日遥感图像,画圈部分为被盗取耕地,目前黑土已归还田地。

潘贤章供图

黑土不能随意挖取

“此次案件所盗取的草炭、泥炭土位于表层黑土之下,挖取时需要先将表层黑土剥离,因此,出现了开挖成沟、堆积如山的现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隋跃宇说。

据了解,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黑土被挖处处于两山之间,山谷底部,早期流经河流,形成草炭、泥炭层。随着后期水流的减少,河流逐渐演变为湿地、沼泽,植物根系、枯枝落叶等也在此堆积腐烂,使层次加深,形成约20-50公分不等的草炭、泥炭层,也被当地人称为“垡子土”。

由于风蚀、水蚀的作用,山上、四周地势较高处的土壤被搬运至此,将草炭、泥炭层覆盖。

“当地农民就通过开荒的方式,在这里种植水稻。但由于泥炭层松软,易下陷,机械无法作业,只能靠人工插秧。同时,由于其吸水性强、温度较低,产量一直不高,对当地耕种来说是不利条件。”隋跃宇说。

由于草炭、泥炭土的有机质含量可以达50%甚至更高,可使二氧化碳以泥炭形式积存下来,暂时退出地质大循环,能够控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起到气候调节作用。同时,草炭、泥炭土也有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均化洪水的水文调节功能,属于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

此次盗采,既违反了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相关规定,又破坏了耕地。

经过实地考察后,隋跃宇告诉《中国科学报》,“所幸,盗采时当地气温仍较低,被挖起的冻土块未完全解冻,表层的黑土及下层的草炭土都堆积在当地不远处,目前已归还田间。随着气温升高,水稻插秧前泡田过程中,归还的土地化为粥状,恢复平坦,预计不会影响春耕。”

黑土保护,难在哪里

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有机质含量高、性状好,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壤侵蚀,导致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汪景宽表示,大家对黑土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是黑土保护中的难点之一。

“随着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发展,盗取者有了更为便捷的牟利条件。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可能由于盗取规模小、破坏耕地面积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汪景宽说,“一般的农田承包费用每年每亩只有几百元,而本案中承包者给农民的补偿高达6、7千元,明显不合常理。”

对于打着“营养土、有机土”旗号牟利的公司或个人,也应加强监管,严肃查处。汪景宽说:“目前允许售卖的只有经过表土剥离的土,也就是说,建设用地上的表层土,经过剥离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绿化种植等。”

此外,土地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调整。他提到,“如农业税取消之后,有人就将原本承包的耕地撂荒,觉得不种地也无所谓。因此,交税、补贴、罚款等应结合起来。再如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但有些地方的流转不彻底,实际上还是各自种各自的地,不利于规模化耕种。”

汪景宽建议,因地制宜调整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

据了解,《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保护性耕作”,要求秸秆覆盖还田,采用免耕播种。

他表示,“这在东三省西部的半干旱地区是非常好的措施,能够避免扬尘,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有机质含量,最终提升地力。”

“而在降雨充足的东部,三江平原和长白山低山丘陵地区,秸秆留在地表,春季土壤含水量大,机械作业难,地表升温慢,不利于作物生长。若将其翻至表土之下,有利于腐烂分解,可以增加土地肥力。”他说。

遥感监测,完全可行

目前,遥感卫星技术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果能够对黑土地地表变化进行遥感动态监测,是否可以避免盗取事件的发生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潘贤章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高分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环境系列卫星等,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

“不同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不同,像中巴资源卫星04A星可以达到2/8米,高分系列卫星最高可以达到亚米级。”潘贤章说。

“利用多个不同卫星组网,可以做到2天重访一次,也就是说,每隔2天就能够获取同一个地区的遥感影像。实际应用时,要兼顾波段数量、空间分辨率和幅宽等。如果要求波段多、幅宽大、清晰度高,那相应的数据量就会很大,对传输、存储、处理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而且光学卫星成像极易受到天气影响。”他表示,“目前进行实时监测比较困难,但准实时完全可以做到。”

盗取案件发生后,利用10米分辨率的公开数据,潘贤章追踪了近半年以来案件发生地的遥感影像图。图像显示,从3月11日起,便可以明显看出两块土地的颜色、形态变化。

“如果及时利用非公开下载的、更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会更容易监测到异常,辅以人工实地验证,就不至于出现如此大面积破坏。”潘贤章告诉《中国科学报》。

他认为,这需要管理部门牵头,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落实监测任务,才能真正将数据用于黑土地土壤资源监管,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