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4 19:06:00
选择字号:
广州宝桑园:擦亮蚕桑文化名片

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徐玉娟(左一)介绍宝桑园建设情况

省农科院加工所副研究员刘军介绍桑果

一游客正在采摘桑果  朱汉斌摄

春天来到,桑果也进入收获期。3月12日,记者从广东省农科院桑蚕食药用技术最新成果媒体交流会上获悉,主题为“花漾花都  果漫春华”——宝桑园第16届桑果节将于3月27日在广州花都宝桑园举行。

“花都宝桑园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蚕桑示范基地,也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加工所)下属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省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徐玉娟表示,花都宝桑园是国内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科普生态景区,每年桑果成熟季节,都会吸引省内外无数游客慕名前来采摘品尝。

打造蚕桑科普+文旅生态游

花都,因花而生、以花为名,与美丽经济天然相依。花都宝桑园是全国蚕桑文化的“旅游名片”,该园以蚕桑为特色,主要展示优质蚕桑品种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水肥一体节水灌溉种植技术、桑基鱼塘及基塘经济文化、蚕桑资源多元化加工利用、特色桑果采摘、生态景观及园林风光,以及开展蚕桑特色科普研学教育、农耕农事体验活动等项目。

桑果被称为“民间圣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成分,营养是苹果的5~6倍,葡萄的4倍。今年的桑果节将围绕建设“花漾城市  美丽花都”的总目标,以“文旅+高科农业”的思路,对桑叶和桑果等传统农产品的食用、药用价值进行系统研发,提供健康科普、高体验感的活动。

省农科院加工所副研究员、广州宝桑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表示,花都宝桑园于2001年开始建设,占地800亩,其中有500亩的桑树多元化种植展示区(包括果桑、菜桑、茶桑、饲料桑等)、50亩特色水果采摘区、6亩温室大棚种植特色小番茄和立体种植展示区,5亩无土栽培特色瓜果采摘区、30亩的灵芝鸡养殖示范场、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区、桑叶茶及桑叶菜生产区,1000平方米蚕桑科普馆、50000多平米的绿色草原。

2020年,花都宝桑园与广州市璞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启动了“互联网+科普型文旅”的运营模式,以宝桑园基地打造样板模式,通过“农科+文旅”,向大众传播桑叶、桑果的医药和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原生态种养、生态产业链展示桑叶、桑果的采摘和蚕的饲养等,大力加强桑蚕知识传播、体验的互动性及参与的娱乐性,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的科普推广与原生态文旅经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扎根果蔬加工研究

省农科院加工所是我国最早开展桑果保鲜和精深加工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针对桑果皮薄、易腐烂、不耐贮、不便加工的难题,攻克了一系列桑果汁、桑果酒和桑果功能食品等加工技术瓶颈,解决了桑果加工中酚酸和花色苷等生物活性物质氧化损失的难题,开发第一瓶桑果汁,引领桑果加工产业发展,逐渐扩展到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中。2020年3月,果蔬加工创新团队成员余元善和徐玉娟等科研人员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特色浆果的营养健康效应及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徐玉娟表示,果蔬加工创新团队成立于1997年,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是国内最早从事桑果营养功能和加工技术研究的团队,2015年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近10年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0项,引领了桑果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为推动桑果及国内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省农科院加工所在桑叶食药用功能领域,尤其是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面,也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性成果。先后与广州星群(白云山)药业、广州医药集团和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合作,成功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药食产品的升级转化;先后推出以星群“夏桑菊”为代表的多个桑叶健康产品,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市场效益。该所桑叶相关技术成果,曾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了传统桑蚕产业的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