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7 16:44:20
选择字号:
沈仁芳代表:问诊红壤资源利用的“重用轻养”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也是我国粮食作物和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整个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已有的研究发现,红壤资源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用轻养”,面临着诸多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消除红壤区土壤障碍、提升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环境、阻控土壤流失,维护土壤健康,进一步保障红壤资源永续利用?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消除障碍。针对红壤“瘦、酸、板、旱、蚀”等障碍因子,导致土壤质量差,资源利用率低,产能低而不稳的问题,开展红壤区土壤综合立体调查,建立红壤障碍因子的诊断标准、驱动因素识别技术,构建土壤障碍程度的定量分级体系,建设红壤障碍因子动态演变的定位观测平台。

二是提升地力。针对红壤区2/3中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养分库容小、基础地力弱以及丰富的有机资源无法有效回田问题,研发有机废弃物(粪污)快速成肥、基于绿肥种植生态用养结合技术、土壤有机质高效提升和优质耕层快速构建的土壤地力定向培育关键技术及其配套的产品、装备和技术规程;研发生物有机肥—土壤有机组分高效匹配的有机质快速提升的功能型有机肥施用技术;研发适用于红壤区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作业的规模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针对边际土壤、新垦和复垦农田土壤,研制工程技术—特制功能有机肥—作物栽培技术等高效匹配和协同的优质耕层构建技术体系,促进土壤地力持续提升。

三是改善环境。针对红壤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性、过程耦合性、风险叠加性等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红壤区土壤污染特征、空间格局和质量演变规律;研究红壤区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扩散通量及主控机制;研究红壤区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阐明红壤区土壤—地下水复合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红壤区土壤污染的大数据系统,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场地污染智能识别模式;研究红壤区农田污染靶向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原理,以及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智慧修复与风险智能预警系统。

四是阻控侵蚀。红壤侵蚀过程与水土保持研究是遏制我国红壤退化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科学问题。重点研究红壤区不同尺度下水文过程与侵蚀—搬运—沉积的级联效应;水文连通性对流域侵蚀产沙影响机理及其过程模拟;研究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红壤侵蚀的形成过程、机理及其响应机制,典型区侵蚀产沙原型观测,跨尺度的红壤侵蚀评价系统理论与预测模型;红壤侵蚀径流—泥沙(土)—面源污染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红壤侵蚀模型中参数的区域演变规律,提升模型的区域适用性;研发红壤侵蚀防治技术,保障红壤区生态安全。

五是走出国门。从世界范围来看,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百年未见大变局背景下,粮食安全风险不断增加,急需保护土壤资源,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扩大农产品生产地,防范风险。建议尽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红壤资源保护,构建国际热区土壤安全战略体系,建立全球红壤监测平台,摸清沿线国家红壤资源与利用方式,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提出红壤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全球方案,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助力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