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6 21:24:07
选择字号:
周忠和委员:
扩大国重规模 稳住基础研究优势力量

 

对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在这一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建议,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最为熟悉的国家品牌之一,应及时扩大规模。

目前我国共有5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为学科基础类、企业类等6个类型。其中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63个,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大的品牌。

周忠和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至今,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30多年逐渐探索出来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以“稳定支持”和“优胜劣汰”的管理运行体制,兼顾了竞争与稳定,十分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基础科研环境。

可是他统计发现,1984~1997年的13年间,我国就已建成155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2020年的22年间,GDP增加了约15倍,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却只有136个;特别是2011年以后,9年内新增数量只有5个。

“新增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减少,不仅滞后于我国科技队伍快速发展的要求,而且也不能满足国家对基础研究发展的期望。”因此,周忠和表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计划,在优化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时,扩大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模十分必要。

他具体谈到,首先从策略角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同时,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因此,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实验室这两种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与分工是第一步。

前者依靠中科院基础类研究所、高校基础研究队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侧重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侧重好奇心驱使的源头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共同组成基础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战略力量;而国家实验室则可以明确以国家重点需求为牵引,依托重大科学装置等,侧重重大科技前沿以及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国家实验室与中科院应用基础类研究所、国家各部委的工程类实验室(或中心),组成国家需求牵引和重大前沿的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

其次,就数量而言,周忠和建议,未来5年,争取新增200~300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扩大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与正在大力推进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互为补充,不仅对稳定我国广大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将会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且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特色创新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周忠和还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优化绝不能一刀切。对管理运行机制问题相对较少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应以稳定与提升规模为主,重点是要稳定基础研究的优势力量,保持基础研究总体向好的局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相关专题:2021两会科教之声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