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康乐 夏康健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2/8 10:49:23
选择字号:
百川归海顺民心

 

北京1路公交车穿行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工作人员有时会作一番简短讲解,令人怀想历史、心潮澎湃。

1949年10月1日,这里红旗飘扬,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如百川归海,等待黎明的曙光。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民主人士和海外游子。很多人在此前冲破重重险阻,从世界各地奔向祖国,游子似离弦之箭踏上归途,感受新世界的豪迈。

欣喜欢腾如海潮般汹涌,漫卷着新生的古都。

肝胆相照 共商国是

开国大典当天,年逾古稀的华侨陈嘉庚向着天安门城楼拾级而上,与他同行的还有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知名民主人士。登上城楼,热闹的景象尽收眼底。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陈嘉庚感慨万千。

“陈嘉庚是受毛主席和周总理力邀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循着讲解员的声音,记者看到了毛泽东在香山会见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与部分民主人士名单,陈嘉庚赫然在列。对于这份邀请,陈嘉庚被共产人的真诚打动,决定以海外华侨代表的身份参加筹备会,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贡献力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中国共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共662人。

“很多民主人士齐聚北平,与‘五一口号’有关。”讲解员告诉记者。1948年4月30日,党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提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份诚挚的“口号”一经发出,就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在中国共产的周密安排下,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冲破阻扰,陆续抵达北平。

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民主人士,乘坐苏联的“波尔塔瓦”号货轮离开香港悄然北上,最终在朝鲜罗津港上岸,辗转抵达哈尔滨;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等人,乘坐挪威货船“华中”号离开香港开赴大连,货轮在抵达接近辽宁省丹东市的大东沟后抛锚,众人改乘小船上岸,最终转至沈阳;摆脱特务监视的李济深,与朱蕴山、梅龚彬、茅盾等20余人一起,乘坐苏朝合营货船“阿尔丹”号离开香港,经过12天航行后抵达大连……

“肝胆相照!” 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看着这些图片的观众很自然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民主人士选择中国共产?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当年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吐露了心声:“中国共产人那种刻苦踏实英勇牺牲的精神,对建国大计那种反复协商,尊重各方面意见的优良政治风度,实在值得我们佩服。”

赤心游子 终归祖国

当北京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梁思礼正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上。

轮船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收音机里发出的声音令梁思礼振奋不已,播音员正在介绍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一个新生的中国即将诞生在世界东方!

当时,梁思礼和船上的归国学生马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会——他和大家一起制作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就从船舱里找来白布,用红墨水染红。归国学生用这样简单而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

“梁思礼的事迹特别令我感动。”正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北京城建集团青年职工李娜告诉记者,“梁思礼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出国,又准备回来报效祖国。” 这一天,梁思礼没有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开国大典,但是他的心却和祖国连在一起。

1941年,梁思礼前往美国留学。他曾对友人说,那时自己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将来学一门工业技术,学成回国就可以为中国的建设出力。

1949年9月,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梁思礼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最终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专家。

当年,像梁思礼这样的游子还有很多。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留学教育史录》记载,自1949年8月至1951年12月,共有1144名海外留学生响应新中国的召唤,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各项建设发展抛洒青春与热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礼25岁回国,我今年27岁,要向他学习,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李娜说。

心心相印 永跟党走

开国大典当天的晚宴上,毛泽东与一些群众亲切握手,戎冠秀也在现场。

“我向毛主席介绍自己时,毛主席点着头说,这个名字,我记得,子弟兵的母亲啊!”毛泽东亲切的话语,让这位英雄母亲泪流满面。戎冠秀回到村里后,兴奋地对乡亲们说,“咱们就跟着共产、毛主席建设新中国吧!”

看似平凡的戎冠秀,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翻开194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一文讲述了她的光荣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不顾生命危险救护伤员。特别是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戎妈妈”。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为了支援前线、保卫解放区,把儿子送上前线,还走村串户动员男子参军打仗、妇女生产支前。为了护送伤员,戎冠秀曾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给八路军战士做梯子。

1989年戎冠秀去世后,聂荣臻的唁电中有这样一段话:“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这种感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震撼了外国友人。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

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近平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