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9 9:17:42
选择字号:
耐心积蓄力量 让科学之树长青

 

■李侠

盘点2021年,中国科技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革。总结下来,其一,科技发展路径的变革;其二,科研范式的转型。这两场变革一旦完成,将决定中国科技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只有厘清过往,未来才会清晰。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变革的征兆与迹象简单梳理出来。

关于科技发展路径的变革,从长期信奉单一应用研究模式开始向加强基础研究模式倾斜。这是国家在宏观发展战略层面的审慎安排。

围绕这一转向,国家陆续出台很多政策,如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及2020年3月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这些政策目标非常明确,直指中国科技的短板。2021年9月公布的《2020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467亿元,占R&D经费的6%,这是近20年来基础研究投入最多的一年。可以合理推测,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将较2020年增加,虽然增长幅度不会太大,但是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

这次科技发展路径变革的目标就是启动新轨道,强力助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换言之,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技发展路径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当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能力自产原创性知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不被“卡脖子”,而基础研究恰恰是原创性知识生产的主要来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基础研究只是改变科技发展路径的一个抓手而已,其最终目标则是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运行起来。

科技发展目标明确了,那么如何实现?它的物理载体是什么?战略科技力量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载体。在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及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之所以强调战略科技力量,是因为真正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以及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不是谁都可以的,它对支撑条件的要求很苛刻。这也就解释了国家为何这几年一直在强调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国立科研机构改革以及扶持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的深层原因。经过这一番梳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碎片化的各类科技改革举措已经完全可以串联起来,编织出一幅宏伟的科技发展蓝图,在所有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底层逻辑就是建设科技自立自强型国家。

关于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2021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科技界根深蒂固的绩效主义开始松动。这是因为2018年科技管理部门陆续出台的“去四唯/去五唯”相关政策开始发生作用。原有的科学研究范式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技发展路径相匹配,当科技发展路径开始转变的时候,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必然随之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评价体系的改变将重新塑造科技共同体的偏好与行为选择。

为了支持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2021年还有很多看似与此无关的活动被频繁提及,如宣传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普及以及新文科建设等。这一切都发生在建设科学文化的名义下,以此为科学研究范式的成功转型提供最基础的文化生态。这些变化将长期影响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对任何个体而言,将决定个人的目标选择以及理想的实现;对于趋势而言,只有顺势而生,逆势则被淘汰。

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与办法,正在给中国科技界带来众多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作为科研领域的国家队,中科院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项要素独占三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前三项都是中科院强项)。它拥有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有可能参与更多国家实验室建设)、实力雄厚的各类研究所以及诸多大科学工程和大设备,这些都是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不可或缺的;拥有蜚声海外的“双一流”大学,这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依托所拥有的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取得了众多轰动世界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出的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有6项是中科院完成的,由此可见,中科院在中国原创性知识产出方面占据了半壁江山。

经过40年积累,中国科技界已积攒下大量宝贵的科技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深层次问题。这就导致科技界一方面要把改革之剑向纵深领域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为科技发展营造出一个相对稳定、充足与自由的环境。这对矛盾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严重受挫的局面。对此,笔者认为,一个应该被捍卫的最基本原则是不瞎折腾。科技知识生产是一项非常脆弱的事业,宽松友好的环境尤为重要,为科技界留有一片安静的空间就是对科技的最大支持,已有的科学史研究结论足以证明这个论点。

近年来,笔者越来越相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累积效应是所有人间奇迹产生的最朴素路径,而那些失败是被宏大目标眯住双眼而盲目行动的结果。“莲花定律”与笔者提出的累积效应很契合,所谓莲花定律是指莲花第一天开放一小部分,第二天开放数量是前一天的两倍,以此类推,如果第30天能开满整个池塘,那么第29天时仅仅开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这就意味着随着积累的增加,后续产出会快速增加。

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中国科技界也是成立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科技界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并被世界所接受,再加上中国科技界庞大的体量与规模,只要不出现大的人为干扰与社会波动,革除那些已经被事实证明的陈规陋习等弊端,以小步慢跑的姿态持续前进,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有可能快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甚至会于无声处惊艳世界。

展望即将到来的2022年,我们期待中国科技界能够耐心积蓄力量、安静从容,让科学之树长青。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1-12-2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