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如何积极应对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在“后疫情”时代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这些问题引发科学家对医疗卫生防护的深度思考。
12月2日至3日,由东华大学主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共同协办的2021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举行,来自16个国家150余名高等院校、医院、生物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东华大学及云端,就“后疫情”时代下,纺织生物医用材料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各抒己见、同献良策。
此次大会聚焦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前沿科学研究热点,立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以深化基础研究为内核,以推动产业融合为目标,邀请到纺织、生物、材料、医学等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及学术领袖做主题报告,围绕“生物医用新材料和生物基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和生物相容性”“医用纺织品的防护、舒适和保健功能”“组织工程支架”“纺织生物植入体的设计、结构和性能”等10个议题,基于纺织先进材料,共同探讨其在生物、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拓展应用,为推动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向高等级医疗卫生防护、手术、护理领域的渗透拓宽了思路,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大会还设立青年委员会,并邀请20余位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出色研究成果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做口头报告,旨在为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方向积累基础研究人才,培育纺织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纺织是东华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得让它在今天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次大会主席、东华大学教授王璐作为学校纺织生物学科的主要负责人,一直致力于科研方向的重组调整以及开展高技术纺织品的研究,不断探索科学新领域,特别在新型植物源染料和功能助剂的开发和医疗用纺织品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王璐的带领下,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制备及其3Bs测试评价实验室,近几年来建立了9家产学研医合作科研与人才实践基地,形成了以交叉学科为特色的课堂实验、实训与实习组成的校内外多环节创新型实践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Seeram RAMAKRISHNA教授在大会上作有关智能生物材料的主旨报告时指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如人脸识别、脑机接口等非接触式和人机交互技术需求呈井喷式发展,而这些颠覆性技术的落地深深依赖于具有传感、响应、交互等功能的智能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大会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Martin W. KING教授在介绍大会背景和概况时,充分肯定了大会在提升学校与医院、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强化纺织生物材料领域重点问题基础研究,推动国际间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纺织医用材料实现从实验室样品到商业化产品再到临床用品的真正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了解,这是东华大学第13次主办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会人数、覆盖院校范围、涉及学科数目等逐年递增,在业内形成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国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