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 发布时间:2021/11/26 16:01:08
选择字号:
关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名单的公告

 

2020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任务艰巨。各地各高校和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就业局势稳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为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工作,经各地各高校申报推荐,专家择优遴选,确定了100个典型案例。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学习借鉴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责任,加快补齐工作短板,探索形成更多典型做法经验,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入选典型案例的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再接再厉,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打造就业工作品牌,努力形成更多机制性成果。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案例名称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科技创新 人才驱动
打造高校大学生创业北京名片

2

江苏省教育厅

智慧就业江苏实践

3

河南省教育厅

推进“新时代 新梦想”公益帮扶行动
助力大学生成就梦想

4

湖北省教育厅

打好政策“组合拳” 多措并举促就业

5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构建队伍建设“四化”新模式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6

北京大学

依托“薪火班”强化基层就业引导

7

清华大学

提高站位 多措并举
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

8

北京师范大学

精准聚焦助圆梦 协同聚力促就业

9

北京理工大学

以工作室建设为牵引

开启职业生涯教育2.0新篇章

10

北京科技大学

促进招生就业有效联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

北京化工大学

涵育军旅成才文化 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

12

中国政法大学

全员参与 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1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施“2314”就业助推工程
精准帮扶重点群体毕业生充分就业

15

北京建筑大学

强化“云端”辅导 保障学生生涯成长不断线

16

北京工业大学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17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聚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成就高职毕业生出彩人生

18

南开大学

落好重点帮扶“关键子”

下好就业工作“整盘棋”

19

天津大学

依托辅导员挂职锻炼项目
提升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就业引导能力

20

天津工业大学

构建四维云模式  精准高效稳就业

2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引领方向 精准培养
为西部基层输送优质职教师资人才

22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333”就业格局 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23

河北大学

以“五个工程”助推“五化”格局
打造就业指导新模式

24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聚焦品质就业 坚持协同推进
做强就业导向型职业教育

25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政策兜底帮一把 就业帮扶送一程

26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智慧就业系统 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7

太原科技大学

同心抗疫稳就业 精准帮扶显担当

28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激发“双创”活力  托起学生成才梦想

29

大连理工大学

以“三个聚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30

沈阳工业大学

强化就业服务精准供给

力促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31

吉林大学

以“一把手”工程为统领
着力优化学生就业工作生态

32

东北师范大学

坚持“精智就业”理念
建好全国教育行业就业大市场

33

长春中医药大学

以“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
积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3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加强信息化支撑 构建智慧就业育人生态

35

东北农业大学

实施“五个一行动”
引领东农学子到农业一线建功立业

36

黑龙江大学

“互联网+就业”视阈下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实效性探索

37

黑龙江科技大学

强化“一岗双责”
打造“三全”就业工作格局

38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弘扬工匠精神 铸就工匠梦想
校企合作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39

复旦大学

开拓多方资源架宽就业桥
凝聚育人合力铺平发展路

40

同济大学

着力“精准”输送毕业生服务国家需要

41

华东师范大学

贯彻“三全”工作理念
助力未来教师生涯发展

42

上海大学

打好“3×5G”精准牌
全员发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43

南京大学

精耕生涯规划嘉年华 开创就业育人新模式

44

江南大学

抓好“四个到位”

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参军入伍

45

江苏大学

聚力“三式三精”

构建“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格局

46

南京工程学院

突出“三用”  彰显“三热”
全力推进新时代高校征兵工作

47

南京医科大学

把抗疫精神融入就业育人
创融合模式做好就业服务

48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聚焦国家需求 创新工作举措
为海洋与航运强国建设输送优质人才

49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做好“三个坚持”

引导毕业生到制造业一线就业

50

浙江大学

深入完善全员参与机制
多措并举打造高质量就业工作体系

51

浙江工业大学

打造“雇主品牌联盟”
构建校企地合作“新模式”

52

浙江师范大学

辅导员化身就业梦想专家
云上“把脉问诊”助就业

5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以“四化”加强双创教育
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54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打造“就业文化节”品牌活动

55

合肥工业大学

聚焦互联网新技术
优化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56

安徽建筑大学

构建三个“联合”参军入伍引导机制
确保毕业生参军即就业 退伍即工作

57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233”导师矩阵
全方位护航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58

福州大学

完善就业创业“云”体系 为毕业生护航

59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养立身修学报国之志
圆从戎笃志强军之梦

60

景德镇陶瓷大学

创新实施“党建+”创业
大力开展“创业带动就业”

61

山东大学

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
“四步走”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62

齐鲁师范学院

深入推进“生涯教育+”工程
着力构建就业育人新格局

63

青岛科技大学

开展“全员 精准 多元”帮扶
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

64

青岛大学

校地联动 资源互通 共建就业育人大格局

65

威海职业学院

以“四合”为指导 拓展岗位促就业

66

河南师范大学

加强教育引导 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67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发挥机制优势 集思广“e”促就业

68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就业帮扶工程 助力学子追梦圆梦

69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构建“三即”机制 实现育人就业无缝衔接

70

武汉大学

聚焦优势学科 培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

71

武汉理工大学

构建四级多元立体平台
做好稳岗精准匹配工作

7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四全”理念凝共识 同心抗疫促就业

73

湖北工业大学

着力“四个融入” 输送高质量兵源

74

湖北师范大学

“五举措”做好贫困生就业精准帮扶

75

长沙理工大学

运用“大数据”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

76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构建“三精”智慧模式

推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77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聚焦区域战略 抓好两个维度
促进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

78

华南理工大学

深入挖掘自身潜力 拓展岗位稳就业

79

广东工业大学

多措并举激发双创活力

依托创业拓展就业空间

80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五个“着力”构建“网格化”全员促就业机制

81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生态圈

82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军校联动  协同育人

构建高职院校征兵工作新模式

83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双师三企四上”模式
打造高效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8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构建“五维协同”退役军人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征兵成效

85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三化递进 三方协同 内外融合”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86

四川大学

“四维”赋能

提升“互联网+就业”精准服务水平

87

四川师范大学

发挥师范院校优势  助力基础教育研究
推动科研助理岗位招录落地见效

88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牵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风筝线

89

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构建“四个一”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体系
助力黔山贵水脱贫攻坚

90

云南大学

服务西部边疆  助力全面小康
全方位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91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三三制”工作体系
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92

长安大学

聚焦国家战略 强化价值引领
开创基层就业引导工作新局面

93

陕西科技大学

扶“志”追梦 扶“智”筑梦 扶“质”圆梦

94

西北大学

依托学科优势 聚焦供需热点
全力打造“超市”型就业平台

95

河西学院

发挥独特区位优势 探索援疆就业新模式

96

兰州理工大学

统筹谋划 凝心聚力 吹响抗疫就业集结号

97

青海民族大学

关注特困群体 助力精准就业

98

宁夏警官职业学院

强化“一把手”工程 压实责任压出成效

99

塔里木大学

面向基层扎根  服务边疆发展

100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三融合”育人模式
培养乡村振兴双创人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