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3 16:35:53
选择字号:
给本科新生埋下一粒创新的种子

 

不久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殷渝杰带领他平均年龄只有19.8岁的团队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

殷渝杰团队的作品是一个民族音乐的人工智能创作平台,其灵感来自成长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殷渝杰多年来希望将民族音乐推广开来的朴素愿望。在进入大学之前,这只是他的单纯愿望,但考入北邮后,殷渝杰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将愿望变为现实的机会。

这个机会便是该校在全校本科新生中开展的“雏雁计划”。

一次尝试

说起“雏雁计划”的由来,还要将时间追溯到2015年。

那一年,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正式启用,大一新生被整体搬到了新校区。为了丰富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几位老师经过一番商量讨论,决定为新生提供部分开源硬件,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辅以老师们的帮助,看他们能不能做出一些小的发明创造。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学生还真的做出了一些很好玩的东西。”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院教授纪阳回忆说。

受到鼓舞的老师们决定在随后的一年将这一项课改实验的活动范围扩大至全院新生,并开始设计专门的工程导论课课程体系,配合学生的科创活动。当年12月,学生们的作品陆续成型,学院又决定组织第一次新生导论课作品展,并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导和老师前来参观。

正是通过这次作品展,时任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孙洪祥注意到了在新生群体中蕴含的强大创新潜力,立刻着手组织研究制订面向北邮全校本科新生、鼓励其创新启蒙的“雏雁计划”。

目前,“雏雁计划”已经成为了北京邮电大学新生工程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每年批准的项目已经达到600项左右。” 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王菡介绍,对于进入该计划的学生,校方完全采用与真实企业对接的项目管理制模式。

“比如,学生的项目在立项后,将被要求每周提交项目周报。对此举的必要性,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但事实上,我们在与华为等行业顶尖企业沟通中发现,它们每周都要求员工提交周报。如果学生提前受过这方面训练,就业后就能适应这种工作节奏。”王菡说。

此外,目前北邮共有1个北邮WIN基地和19个特色创新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也免费为“雏雁计划”学生开放。在诸如3D打印实验室、机器人综合训练实验室等实验平台上,这些大一新生也可以和高年级学生一同做实验。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为他们组织了系列讲座和沙龙。“我们希望为这些初入科研领域的新生创造一个真实开放的环境,引导他们自由探索。”王菡说。

一种颠覆

在王菡看来,“雏雁计划”的最大意义在于颠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认知。在传统认知中,大一新生只能涉及“认知”到“验证”的过程,设计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需要大二的知识做支撑。

然而,面向实践创新的工程导论课以及“雏雁计划”等教学举措,却明显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通常,一名学生要经过大学前三年知识积累以及专业训练,在大四才能就某一问题搭建一个系统,但我们希望引导学生在大一就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完成‘搭系统’的工作。”纪阳说,在很多老师的想象中,这种次序的颠倒是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循序渐进”教学设计的,但现实却是,“新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新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当一部分大一学生的作品从创意上甚至要好于某些大四学生的作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曾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可以在学生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知识不完备的情况下挑战学生,将前沿的未知问题较充分地展现给他们。其中,部分接受挑战的学生在按部就班学习的同时,将展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并可能在与教师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作出贡献。“雏雁计划”这一类新生工程教育恰恰为这样的非常规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了机会。

在纪阳看来,创新型新生工程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大一学生心中埋下一粒创新的种子。

“我们希望在大一阶段,就让学生对于创新的内涵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认识,同时摆脱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灌输,让他们在一次次面对困难的迷茫与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品尝到创新的滋味。”纪阳说,工程创新牵涉因素很多,一旦学生心中有了渴望创新的种子,就会从环境中自发地吸收“营养和水分”。“我们希望从一开始就为工科学生营造这样一种工程创新氛围。”

一份保障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雏雁计划”之前,北邮的学生往往会在大二或大三阶段接触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而每次准备大创时,学生在最初三个月内忙碌的往往是找问题、查资料,寻找突破口等工作。

在“雏雁计划”推出后,王菡发现学生在大创前期所做的工作,几乎全部包含在“雏雁计划”的相关项目中。“当学生再次申请大创项目时,便可以节省大量前期摸索的时间。”她说,“雏雁计划”的实施相当于将学校原有的学生创新链条向前延伸了。

然而,创新链的延长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怎样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该计划承担着给学生打基础的工作任务,同时需要指导教师的默默付出。“毕竟不是每一粒种子最后都能‘结出硕果’,而在这条被延长的创新链上,大三或大四才是学生真正‘出成绩’的时候。此时,人们往往已经关注不到创新链前端的‘雏雁计划’了。”纪阳说。

根据北邮的规定,参加“雏雁计划”并成功立项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寻找多位老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按照目前每年600项的申请量计算,投入这一工作中的教师至少也有几百人。对于这些教师,校方出台了多项措施进行鼓励。“比如,教师指导‘雏雁计划’可以算其岗位工作量。同时,在教师评职称的工作中,校方也将这项工作纳入了评审条件。” 王菡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这一点。据纪阳了解,不同学校开展新生工程教育的效果并不相同,导致这些差异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能否保证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在新生阶段搞这一类教育,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从无到有,因此需要一批有情怀的教师‘闯一闯’。但要保证相关工作的持续开展和规模化普及,仅靠情怀显然不够,最好能够在激励机制上作出更多的创新和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也是‘雏雁计划’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纪阳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