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3 9:00:34
选择字号:
以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提升成果转化率
提高成果转化率需“以终为始”的“作战全景图”

 

科研成果转化难,除了表观上的信息不对称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就是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专利情报分析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工作,笔者认为,专利分析与信息利用是有效解决以上两大障碍的关键工具之一。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对于表观上的信息障碍问题,当前有不少中介机构和转化运营平台都能提供信息与分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检索分析、精准对接。具体体现为通过专利分析,对专利技术进行多维度标识、分类等,使其特征“外显”、易识别。

比如,这些机构和平台通过打破学校、学院、发明人的界限,对待转化的高校院所专利,以形成“成套最佳解决方案”为目标,构建专利组合。然后,对构建的专利组合进行技术成熟分析、市场前景分析、技术独立性分析、技术可替代性分析、技术先进性分析等。

再如,他们会为专利组合提供显性“标签”,包括技术优势、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开发所需资源和关键设备等信息,以便潜在用户能轻松的检索、获取;或者通过公共的专利转化服务平台,精准识别后再定向推送给技术需求方。

给研发者提供“以终为始”的“作战全景图”

至于深层次的转化障碍,比如“供需不匹配”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供需不匹配”是一种结果,其根源在于“供”无法洞悉“需”,没有按照市场竞争、产业发展趋势来“供”成果。

供方心中既没有竞争的转化的“终点”,也没有精准地选择研发“起点”,技术的上下游、产业协同的意识缺乏。

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早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以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和专利分析为基础,通过专利分析与信息利用,为研发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提供决策支持。

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正式提出专利导航的定义和内涵。自此,专利导航也成为一项把专利运用嵌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撑产业实现自主可控、科学发展的探索性工作。

在笔者看来,专利导航主要是通过深度的专利情报分析和利用,在研发立项阶段就能绘制出基于产业、技术、企业、市场等的“作战全景图”。

有了“作战全景图”,研发者就可以“以终为始”,以终局视角做产品规划、技术规划、研发规划以及制定竞争策略。如此,研发者可以在研发之始就能够将下述问题了然于掌:做什么样差异化的产品、在开发端与谁协同、在市场上与谁竞争、聚焦什么样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选择什么样的研发路线、风险何在、如何变化、如何规避风险等等。

让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从本质上讲,成果转化过程就是学术界与产业界协同,双方携手完成从专利技术到产品产业化开发。如果研发者能在研发之初,心中有“作战全景图”,能洞悉市场需求、产业技术创新,能站在技术链、企业链的角度主动参与,甚至积极构建“产业协同生态”,那么,其构建的专利组合必然是基于创新协同网开展的专利布局,其自身也应然地成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以专利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综合市场、产业、竞争、政策等信息,绘制包括产业链、技术链、企业链,“三链”透视图,基于产业发展与竞争态势、关键技术布局态势、产业专利风险预警分析,有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协同伙伴,甚至是主动参与到产业协同生态网络中。

也就是说,通过专利导航,研发者可以在研发立项早期阶段,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包括:开展产业链、技术链、企业链“三链透析”以及“产业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路线分析”等,目的是基于对产业竞争态势、技术路线进行的预测,精准识别协同研发的生态伙伴。

今年7月,《关于加强专利导航工作的通知》(国知办发运字〔2021〕30号)一文中明确提出:开展专利导航工作,能够推动建立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能力高度匹配、专利布局对产业竞争地位保障有力、专利价值实现对产业运行效益支撑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运行中专利制度的综合运用等,对于提高创新效率、节约创新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战全景图”的作用在于,能帮助研发端包括产研协同体看到“终局”(即产品及市场的需求及潜在竞争),智慧地定位自己的研发“起点”,同时可基于竞争的关键点、核心技术,有效识别技术研发、开发、转化之路上的产业协作伙伴,并主动参与产业协同生态的共建。很显然,这样的供方提供的科研成果与市场、产业界的需求匹配度,必然会有显著提升。

总之,专利分析与信息利用,无论是解决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是从根源上改变供需双方的不匹配问题,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本报记者赵广立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