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10 9:22:59
选择字号:
带着月球“土特产”回家:嫦娥五号

 

2020年11月24日,万千国人仰望夜空,看她拖着长长的尾焰越飞越高,在欢呼声中划过天际;23天后的12月17日凌晨,万众企盼中,她如流星般璀璨,点亮夜空,缓缓降落,稳稳地投入“家”的怀抱。

嫦娥五号回来啦!

作为嫦娥家族的“五妹”,嫦娥五号成为首个能“回家”的探测器——而且,她不仅平安回来,还带回2千克珍贵的月球“土特产”。它们是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获得的样品,那里存在大约13亿至20亿年前的玄武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此前,还从未有人类探测器造访过那里,这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从月球取回样本的国家。

月球不发光,是人类的梦想“照亮”了它。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从“大姐”嫦娥一号到“五妹”嫦娥五号,从“绕”到“落”再到“回”,中国的探月之旅走了16年。而此次“回”的完成,并没有为故事画上句号——未来,一系列航天任务,包括对火星、小行星的采样返回以及载人登月,都将用上源自嫦娥五号这次任务的技术。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月球探测分为“探、登、驻”三步走,即无人探测、载人登月、短期驻扎(建立月球基地)。“绕、落、回”三小步中最后一步的完成,标志着“探、登、驻”三大步的第一阶段完美收官。

作为富饶的“矿场”和理想的“太空补给站”,月球近年来成为深空探测的热土。根据各国发布的计划,2030年前,不少国家都希望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并谋划建设永久科研基地。“月球是全人类的,但谁开发谁利用。我们今天不去,以后可能想去都难。”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主心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院士的声音坚定有力。

600年前,我们曾错过走向海洋;今天,我们不会再错过太空了。后续,我国将陆续实施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同时还将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所以,“嫦娥姐妹”会飞得更高、更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璀璨星空!

(本报记者 张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