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川段黄土高原。张行勇摄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范围为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的451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研究分析这一区域宏观尺度的水土流失现状是做好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李晶晶、苏鹏飞和张建国,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在分析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其相关研究内容日前发表于《水土保持通报》2021年第5期。
作者研究确定2020年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较大。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33万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3.97%,高于全国平均值(28.15%)。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3.4万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69%,水土流失比例(36.57%)又高于规划区平均水平(33.97%),仍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规划区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生态环境脆弱,流域生态屏障功能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水土流失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规划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黄河中游多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这些区域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4,而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1/2多。尤其黄河中游多沙区,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积抬高的根源。黄河中游多沙区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1/3,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占同期输入黄河泥沙量的87.5%,其强烈及以上强度土壤侵蚀占黄土高原地区同级别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9.62%,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核心地区。目前,规划区内的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仍有面积为4.27万,9 9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亟待治理,是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中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
土壤侵蚀类型多样。规划区内土壤侵蚀类型涵盖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多种侵蚀类型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中游多沙区和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土壤及气候等条件,是规划区内水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并存。
高侵蚀强度区面积较大。规划区强烈及以上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为6.4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26%。水力侵蚀强烈及以上等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14.10%,高于全国同类平均值11.16%,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1.07%,侵蚀模数大于5 000 吨/(平方公里·年)的强烈以上水蚀面积有3.41万平方公里,占规划区同类面积的51.65%;侵蚀模数大于8 000 吨/(平方公里·年)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1.75万平方公里,占规划区同类面积的17.5%;侵蚀模数大于15 000 吨/(平方公里·年)的剧烈水蚀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占规划区同类面积的9.62%,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发展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规划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7.72%,20.59%和17.87%。其中,6°以上的旱地面积为3.45万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级耕地总面积的21.89%,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为2.61万平方公里,占不同坡度等级耕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90%,占6°以上旱地面积的75.73%,属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地类。因此,确定6°以上旱地为旱地中的重点关注类型。
为此,作者从治理方向和措施两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一是,在河源区和河口三角州区应实施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与生态质量; 二是,在黄土高原以北的风沙干旱草原及沙漠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施以人工干预,防止沙漠化的继续扩张;三是,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应科学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旱作梯田、固沟保塬等防治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四是,在下游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应因滩施策,推进黄河口三角洲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作者强调,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961/j.cnki.stbctb.2021.05.03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